京剧戏名里的“文不对题”
传统京剧的剧名,虽然色彩纷呈,琳琅满目,但是循名看戏,有时文不对题。老看众司空见惯,青年看众则百思不解。例如常演的《逍远津》,剧情是汉献帝密谋讨曹,曹操发觉而逼宫。地点既不是逍远津,戏里也没有提到逍远津。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六十七回才有“张辽威震逍远津”的事件,当然曹操与献帝的矛盾,也不是由“逍远津”而引起的。实则此剧原名《白逼宫》,为传统戏曲中五色逼宫之一。五色逼宫是以剧中人的脸谱、服装而标志其特征的。《白逼宫》曹操勾“白脸抹”,故标以“白”。
《红逼宫》是司马师逼宫,司马师勾“红十字门脸”,故标以“红”。
《蓝逼宫》即《打金砖》,逼宫的是马武,马武勾“蓝色花脸”,故标以“蓝”。《黑逼宫》即《庆阳图》,逼宫的是李刚,李刚勾“黑十字门脸”,故标以“黑”。《黄逼宫》有两种说法,一是《回斗关》,逼宫的是郑庄公,不勾脸而扎黄靠,故标以“黄”;一说是《大正宫》,逼宫的是秦王政,勾“黄色八宝脸”,也称《黄逼宫》。
李东园、费玉策之《逍远津》
如此取名,虽有特色,仍需加以阐明。何若直标人名,《白逼宫》直称《曹操逼宫》,《红逼宫》直称《司马逼宫》,岂不更通俗易懂?这种取名的技艺,在传统剧中,自成一格。如常演的《文昭关》的“文”字,原是对《武昭关》的“武”字而言,并不是昭关又喊文昭关。
传统戏中有一题两作之法,如《草桥关》之与《上天台》。伍子胥逃国的故事也是如此,一出是现在演的《文昭关》;一出是伍子胥保护马昭仪逃出楚国,被困“禅宇寺”,生旦并重,伍子胥扎靠持枪,马昭仪是青褶子打“月华旗”的“腰包”,伍子胥突围而走,需要武打,所以取名《武昭关》。实则昭关就是昭关,为标志特色而分别地冠以“文”“武”。现在《武昭关》已不常演,一般看众,都为《文昭关》头上的“文”字而置疑。按通俗易懂论,何若直名《过昭关》、《赚昭关》或《伍员过关》,省却许多疑文考据。
展开全文
张君秋、马盛龙之《武昭关》
还有常演的《豆汁计》,应当是《豆汁记》。“计”字的字义是策略,剧以“计”名,多是用机智的计策,防备或消亡敌手,如《空城计》、《美人计》、《连环计》等。“记”字的字义是把事物记载下来,剧以“记”名,多是标志着全剧剧情发展的事或物,如《荆钗记》、《红灯记》、《徐九经升官记》。《豆汁计》的主人公金玉奴,出于少女的善良心肠,以一碗豆汁救了濒于死亡的莫稽,因而发展到联姻、中试、负义、推江、棒打,并不是金玉奴为了争取莫稽而以豆汁作为策略,以“计”为名,岂不玷辱冤屈了她?
吴素秋、陈盛泰、孙盛武之《金玉奴》
再如《铁龙山》应为《铁笼山》(《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长板坡》应为《长坂坡》(《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洪洋洞》应为《红羊洞》(《北宋杨家将传》第四十四回)等,或因笔误,或因取悦看众而沿用至今,实有正名之必要。
为了争取青年看众,普及京剧常识,全国的剧院、剧团,似乎应当搞一次剧目正名工作,给青年看众开垦一条欣赏京剧的明朗途径。
(《翁偶虹文集》)
- 历史推举 -
翁偶虹:武生之笑,杨小楼为亘古一人
周信芳:“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历史知识最好能具备一些”
谈奚啸伯:毫无名伶习气的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梅兰芳先生留有哪些宝贵遗物?
说老旦戏:离不了“婆婆经”的窠臼
由《贵妃醉酒》想到男性中心社会
许姬传:关于京剧发声与口形问题的研究
票友应该以什么样的程序学戏?
原始时代的戏班:“人不够,别行凑”
林散之的“三三”说:什么喊艺术家?
吴祖光:为程砚秋改编《荒山泪》
梅兰芳谈舞台美术(朱家溍笔录整理)
谈艺今昔:“未老莫谈艺”还是“已老莫谈艺”
谈中州韵:“戏曲为什么拿中州韵作准则呢?”
《徐策跑城》的第一个镜头(在摄影棚里看周信芳拍电影)
关于梅博士的问题:“梅博士”是否有名无实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
久已被人遗忘的
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觅觅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