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收视继续下滑?为何会变成近年常见的伪高级剧?
文|令狐伯光
从刚开播时期的盛赞过后,进进长期“不温不火”的境地,甚至可以说一路水平直下。
假如要找个真正火的古装剧例子,2019年的《庆余年》就非常典型。
王凯的《清平乐》,明显没有《庆余年》的热度,开画后继续下掉。
由于《清平乐》市场上的成果是逐渐下滑,于是网上掀起了一波大量“伪精致”、“伪历史剧”和“伪高级剧”的讨论。
今天,伯光便来分析一下。
《清平乐》和“伪高级剧”的恩怨情仇。
01
和《清平乐》相似的古装剧
从来不是《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
展开全文
《清平乐》伪精致,伪历史,伪高级剧的讨论。
大家往往举的其它国产剧的例子,经常出现的是《鹤唳华亭》和《天盛长歌》。
依据伯光粗浅的影视剧常识,再到对于国产古装剧肤浅的看察。和《清平乐》问题相似的古装剧,应该是2017年的《九州海上牧云记》。
《天盛长歌》是前面展垫太长,赶跑了大量的看众。
后面剧情开始出色的时候,普通看众也没能回来看看。
《鹤唳华亭》是剧情为反转而反转,反转太多让看众审美疲惫。
同时,因为为了反转而反转,剧情的逻辑漏洞和细节支撑的问题太多了。
《清平乐》和《九州海上牧云记》的问题则是一样(长安十二时辰也相似,但人家强过清平乐),两部剧在类型定位与结构编排出现问题
《九州海上牧云记》足足有四条线索。
周一围的草原线,窦骁的江湖线,黄轩的朝堂线,皇帝和皇后的宫斗线等等。
结果就弄成了一个四不象。
《清平乐》倒没有成四不象,但它至少成了”两不象“。
一个是朝堂线,一个是后宫线。
最终在“历史剧”的男性向视角上,和“女性宫廷剧”的女性向视角上,相互纠结又相互分裂,搞得非常的古怪。
而不管历史剧还是宫廷剧,这些剧基本都有一个特征。
它们都有个主要的类型定位,角色和叙事围绕着这个类型在进行。其它类型重要的就是辅助,不太重要的就是点缀。
02
中国男性向历史剧,是严厉的
历史剧和年代剧都是内地导演团队,特别是内地电视剧精英最擅长的剧种。
历史剧不管是尝试还原历史的类型(中国历史本身非常出色)。亦或者借中国历史,尝试“以古喻今”的历史探求。
它们都是以朝堂为主,情感和后宫为副的。
比如中国公认历史剧巅峰《大明王朝1566》为例。
剧中有女性角色额闫妮饰演的李妃,还有戏份较多的芸娘。
这个女角色和剧中角色沈一石,杨金水和高翰文都有较多的纠葛。
但她的感情在全剧中只是点缀,连辅助都说不上,更不用提影响主线了。
《康熙王朝》围绕康熙的爱情故事。
《大秦帝国1》里高圆圆饰演的白雪,和商君的感情戏份已经很重要了,但它还是独立于主线的商君个人情感。
《大秦帝国2》里清静的芈八子与富大龙饰演的嬴驷情感极重。
但两人背后都有大量朝堂政治的内容,绝不是“玛丽苏剧”剧将朝堂政治给爱情化。
2、中国女性向宫斗剧,也是严厉的。
这个不是要分男性向和女性向的高低,而是男性和女性世界看天然不同。
再结合古代历史男性主攻政治朝堂,女性主攻后宫情感的特殊性。最终演变成出来的影视剧文化,也体现出了这种不同。
国内顶级的女性向宫斗剧,至少从叙事到角色塑造还是偏严厉的。
虽然在政治朝堂和处理上,理解上要弱太多。
宫斗剧:《步步惊心》《甄嬛传》《延禧攻略》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类型定位是宅斗,类型定位和手法处理类似。
宫斗剧确实也涉及到大量历史人物,还有政治朝堂的戏份。
但电视剧中朝堂政治戏份的处理,一直都是后宫戏份的辅助,叙事的核心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以2017年的《延禧攻略》为例。
剧中聂远饰演的乾隆,经常在朝堂开会解决国家大事,但前面的决议都和后宫有关。
比如乾隆派高贵妃的父亲高斌前往政治水灾,朝堂决议后没有治水的戏份可没有任何展现,同时这个决定也影响了后宫的高贵妃。
后面的乾隆南巡叛乱,弘昼为何叛乱展垫了很久。
但剧中处理手法仍是后宫为主,甚至有种因后宫女性波及前方朝堂政治的感觉。
3、中国女性向宫廷剧,逐渐不严厉
这个主要出现在2010年后,新时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某种文化思潮,最终投射在影视文化上。
2010年之前的女性向宫廷剧,在朝堂政治的追求上还是偏严厉的。
比如1995年,刘晓庆主演的《武则天》。
比如2000年,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
2010年后的女性向宫廷剧,《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和《独孤皇后》等等。
这些电视剧虽然市场成果不错,但它们都将刘晓庆版《武则天》“女性政治家”的上位,给改成“玛丽苏白莲花”的上位。
要害还就是这个“改”字。
它们将原本严厉的朝堂政治斗争,给简化改成了——
前期女主角莫名其妙的漂亮又善良,大量男性莫名其妙的喜欢女主,这些男性莫名其妙的给予女主想要的一切。
反正设定只是背景,又不重要。
这些古装剧所谓的朝堂政治,别提和顶级中国历史剧相比了;它们和严厉向的“宫斗剧”相比,都是非常稚嫩的。
这些玛丽苏宫廷剧,从来不受男性向历史剧粉的喜欢。
但因为它叙事角色的统一,再和近年的中国现实社会文化思潮结合,市场的成果一直不错。
03
中国女性宫廷剧
它们开始在男性向历史居化
假如从中国宫廷剧类型变迁来看:《清平乐》《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可能都能回功到一个方面。
伯光仔细探求了下,创了一个词喊做:女性向宫廷剧的男性向历史剧化。
感觉这句话有点拗口。
说人话:新时代的女性向宫廷剧,尝试的向男性向历史剧结合。这个结合不但包括外在的制造水平越来越精良(细致讲究还原的服化道),而且原本女性视角的宫廷剧,开始改成男性向视角,或者男女双主角的结合。
从市场上已有的大量作品来看。
除了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其它作品基本都是不尽如人意。
这个成功的例子,是2015年孔笙团队的《琅琊榜》。
这背后则有两个重要原因。
1、中国网络小说的崛起
中国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已经是主要潮流。
男频网络小说与女频网络小说的叙事核心,其实区别一直是很大的。
信赖很多看众应该发现了一个现象,国内改编成影视剧的宫廷小说。女频古装网络小说居多,男频宫廷小说反而寥寥无几。
男频宫廷网络小说:
我们刨除难以改编,过审困难的《新宋》《临高启明》《窃明》等等。
其它如《官居一品》《枭臣》《步步生莲》《家园》等等。
男频历史类小说神作极多,介理男频网络小说改编的宫廷剧反而不多,只有《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比较成功。
其它像《回到明朝到王爷》《唐砖》都不太成功。
这两部男频历史剧明显还是小投资,小资源的网剧。
反倒是女频网络小说改编宫廷剧,显现出大投资,大明星和大资源的大剧现象。
这可能都是这部作品带来的成功。
2、《琅琊榜》的罪与罚
2015年《琅琊榜》的出现,不但“降维打击”当时紊乱的国产古装剧市场。
《琅琊榜》主线是梅长苏在朝堂上的复仇,一个一个拔除陷害林家的敌人。
中间的朝堂权谋线索不用多提,完全是为复仇主线服务的。
《琅琊榜》也有涉及到江湖的武侠元素,但对于剧情角色就是辅助(开挂),并不是电视剧叙事的重点。
这是女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最成功的一部(原著偏向耽美)。
注:历史剧粉一直看不上《琅琊榜》,因为它的朝堂政治很稚嫩(和历史剧比),但和那些女频宫廷剧相比,则全面碾压了。
一言以蔽之:《琅琊榜》是用拍严厉历史剧的手法来拍古装偶像剧,它在中间取得一个非常新奇的平衡点。
《琅琊榜》的大获成功,不但引领国产剧制造水平的升级。
这种将女频宫廷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或者男女双主角的历史偶像剧,开始广泛出现。
它们都是用拍历史剧的手法(越来越讲究的服化道),结果在类型定位、叙事核心和角色塑造上都出现了问题(转型阵痛?)
也就是说:
它们都没能够复制《琅琊榜》的成功。
04
《清平乐》和国产古装大剧的纠结
其它女频网络小说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最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琅琊榜》和历史剧比较接近,主要是梅长苏复仇主线的“朝堂权谋”写得爽,并不是写得多么深刻。至少和历史剧相比,它是有些稚嫩的。
但是和后来女频网络小说改编的古装剧相比,竟已经出类拔萃了。
问题前面也已经说过了。
《天盛长歌》前面细节展垫太长了,把大量普通看众赶跑了。
后面剧情变得越来越出色,但也没有能把普通看众吸引回来。
《鹤唳华亭》则是剧情反转太多到审美疲惫,同时刻意的反转太多,从剧情逻辑到人物动机,漏洞问题实在太多了。
现在回过头往看,《琅琊榜》剧情和角色的处理。
似乎正好规避《天盛长歌》的展垫太长,《鹤唳华亭》反转太多的毛病。
《清平乐》从类型定位上讲,是宫廷结合朝堂政治。
单独从叙事和角色上讲。
前面已经举了历史剧的例子了,此处不再提。
哪怕是“玛丽苏”宫廷剧,人家将朝堂政治简化成爱恨情仇,但人家叙事是有重心的。
《清平乐》花了大量的篇幅讲宋仁宗朝堂的政治故事,但是对于角色和剧情完全没有展开。
一会儿讲下宋仁宗在朝堂发布某个政策,一会儿又跳到范仲淹的戏份,一会儿又跳到晏殊和范仲淹谈天的戏份。
中间夹杂几段历史典故,角色说出几句名人典故。
中间没有任何线索给链接起来,结果叙事全靠猜,人物动机全靠想象。
影视剧挖坑埋线的深度内涵,从来都是给出比较明显,或者相当隐晦线索。然后看众有兴致就往挖掘,越挖掘越有趣变成衍生文化。
绝不是莫名其妙的堆砌知识,再往看众往脑补。
这真的不喊什么品味高级。
这就是叙事没有重心,角色塑造没有讲好。
而到角色塑造,宋仁宗和曹皇后,再到张贵妃的戏份,简直一言难尽无法形容。
假如说《清平乐》是部历史剧,它的朝堂太散又太乱,没有主要戏剧冲突的爆点。后宫情感戏份拉拉扯扯的,介于宫廷剧和古偶剧之间。
说到底:
它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做好!
尾声
《清平乐》和伪高级剧?
近年国产剧普及的问题,不应该让它全背了
假如说《清平乐》确实是女频网络小说,团队想改编成男性向历史剧的失败。
一如《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一样。
但伯光前面举的例子是《九州海上牧云记》,它和女频小说可没有关系。
这个是近几年中国古装大剧,都广泛存在的一个毛病。
伯光认为,有两个地方需要分开来的理性看待。
一是重视服化绝不是什么负面问题,绝不应该专门指责。
究竟和过往的阿宝色,磨皮抠图和五毛特效的时代相比,精致还原的服化道水平。
表面上看众看着至少心旷神怡,背后实则是中国影视工业的进取。
这肯定是正面意义啊。
难不成还有看众想回看抠图剧?
二是国产剧的剧本问题确实严重,导演团队应该开始重视。
这个问题延伸会有很多问题,比如集数太长剧情注水的问题。再到节奏缓慢,很多乱七八糟等其它问题。
但总结到最后,不都是制造越来越精良,剧本问题严重么。
既然看众不应该反对制造升级,那么肯定严厉要求的就是重视剧本。
这个换到导演团队,也应该是一致的啊。
期看他们在严厉保障制造水平的同时,现在更要重视剧本。
究竟中国电视剧的制造越来越精良,甚至在未来会形成常态。而剧本的问题假如非常严重,看众已经开始不买账了。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