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秦赋》看人生,赵偃的战术定位错误,导致最后惨败给嬴政
《大秦赋》有很多争议的地方。
比如,是否美化大秦和嬴政?
当然,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注释,就像历史教科书删除文天祥、岳飞是“民族英雄”的描述。
但嬴政的功绩绝对配得上他千古一帝的美誉?
《大秦赋》在刻画嬴政灭六国的情节上,是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来编写。
比如,在取得垣城、蒲阳、衍氏三地后,嬴政(张鲁一饰)的第二战是“灭赵国”。
嬴政欲利用郭开(刘冠麟饰)来和赵国结盟,到时赵国没了秦国这个后顾之忧,就会欺凌韩魏燕等小国。
关东六国则会向秦国求援,嬴政就可用仁义之师的口实出兵赵国。
嬴政和赵偃(蒋毅饰)自小就有过节,加上秦赵数十年宿怨,要赵偃进咸阳与嬴政签订合盟难如登天。
展开全文
也因此,这段剧情才显得重要。
嬴政让顿弱(赵成顺饰)假装出使燕齐两国,然后被赵偃捉到邯郸。
庙堂之上,顿弱说嬴政要和燕齐两国结盟,以此伐楚的事。
赵国是关东六国实力最强。
秦赵交战数十年,秦国也没有讨得多少便宜。
正常情状是不会先打赵国,这样会给其它五国坐收渔利的机会。
所以,嬴政伐赵的概率最低。
赵偃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断定嬴政要出兵的是楚国。
只要嬴政出兵楚国,到时他可攻打燕韩魏三个小国。
只要拿下燕魏韩三国的城邑,赵国就有实力和秦国抗衡。
但是,赵偃这个推断是基于秦国会先打楚国。
赵偃没料到,嬴政真正要打的是他的赵国。
正是这个错误的推断才让赵偃一步步掉进嬴政设好的圈套,直至最后的失败。
这段秦赵两雄的博弈是剧情一大看点,所耗剧集也挺多。
例如,嬴政驯服郭开为大秦所用,郭开的贪生怕死和自私自利。
赵国庙堂上的君臣不和,还有嬴政设计诱使赵偃进秦合盟,赵偃的多疑与胆识等等。
中间还插进嬴政和燕太子丹,赵佾(李肖宁饰)找人刺杀赵偃的故事,以及一些古代行兵打仗的段落。
而赵偃之所以惨败给嬴政,用现在的话来讲,喊做战术定位错误。
从最开始在邯郸被顿弱所骗决定进秦与嬴政和盟,他没有考虑到所有情状,虽然秦国攻打赵国几率最低,但不代表没有。
最后让庞媛(臧金生)大军不顾秦军动向,直逼蓟城,赵偃只看到攻打燕韩魏的好处,却没有想到最坏的结果。
赵偃正是漠视了这些,所以才做出错误的战术定位,进而导致最后的惨败。
暂且不论历史,《大秦赋》所编设的七国交锋的情节是很有警醒意义。
在面对大环境所做的抉择和决策,每一步看似无关紧要,但却是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就全盘皆败。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