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情人节,徐州人竟是这样谈恋爱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又快到情人节。生命里的轻舞飞扬,人世间的风花雪月,因为步进后疫情时代,让今年的节日更多了几分特殊的意味。
有人形容情人节是“情人劫”,是因为这天自己要含泪出血,费尽心思预备爱的礼物。但你若这么想,显然是“亵渎”了这节日本身的意义。有一句形容节日的话说得特殊好:所有的节日不是为了礼物,而是为了提醒大家别忘了爱与被爱。
这样一个节,自公元270年基督徒瓦伦丁因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至今已过了1750余年。
穿过了岁月的长河,从罗密欧朱丽叶,到梁山伯祝英台;从耿桦周筠,到杨毛头傅丽娜;
从宋大成刘慧芳到杰克露丝;
展开全文
从完治莉香到刘北山陈念。
每一代人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也最终让爱情成就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这样一个节,笔录了所有人沧桑往来的红尘往事,收躲了我们一代代人关于喜欢甜蜜的人间情话。
也正是因为此,笔者总结了上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00年代徐州人的爱情,一起往洄游时间,以此往见证这座城的人走过的爱的道路,并往祝福所有在爱情中的幸福的每一个人。
50年代生人:革命同志般的友谊
对于徐州50年代生人来说,他们的青春是属于火热的革命年代。全国上下奋进一心建设国家的热情,把所有人的心都紧紧凝聚在一起。
那时候小伙姑娘之间,可绝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甜言蜜语,也就更谈不上什么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大部分人的爱情,都始于居委会热情大妈的介绍。某家有个白白净净扎着两根辫子的姑娘,某家有个高高挑挑浓眉大眼国字脸的小伙。约定时间地点,坐在一起互相见个面,可能彼此话都没两句,全是媒人大大咧咧的介绍。但就是坐在那里局促不安的,偷偷地瞧上一眼,心意就对上了。
70年代时髦“十六条腿”,即大衣柜、五斗橱、写字台、方桌合起来共有16条“腿”。“过嫁妆”时,多是请人拉了几辆平车,将嫁妆一并放在平车上,上面用红双喜剪纸盖着;桌子、柜子的抽屉里往往还要放上红枣、莲子、花生、桂圆,意寓“早生贵子”。嫁妆多,车子也多,排成长队一路浩浩荡荡,很是气派,经常引得路人驻足看看,街坊邻居也爱评论一番。所以这“过嫁妆”实际上也是对女家财力的一次检阅,嫁妆多自然脸上有光。因此,有钱人家“过嫁妆”即使男女两家距离很近,往往也要绕道于大街上兜个圈子炫耀炫耀,以示光彩。那时,农村“过嫁妆”平车都很少用,多是靠人抬,柜子和桌子都用染红了的麻绳捆上,两个男人抬一个,而我们这些女的,则跟在后面拿些脸盆、热水瓶之类的零碎物品。
50年代生人的爱情,是在漫长的家庭亲情中滋养升华的。柴米油盐里浸透着星辰大海,锅碗瓢盆里盛满了诗和远方。纵然时光老往,曾经的青丝,一同变成了白发,彼此的一半就像自己的左右手,协调也成了习惯,他们依然坚信时间会沉淀出最真的情感。陪伴成了他们这代人最长情的告白。
那是1972年,徐州市织布厂织出徐州第一匹化纤布——的确良。初识“的确良”的人,都禁不住叹服:的确凉快啊!是谁如此会起名!
这“过嫁妆”,就是指结婚前女家择吉日将给女儿预备好的嫁妆送到男家。女方的嫁妆一般都是桌子、柜子、箱子之类的木制家具,还有一些被褥、生活日用品等。通常还备有清单,所陪的嫁妆都一一列在单上,以便男家过目。
60年代生人:自由结合的爱情美好
徐州的60年代生人,他们的青春正巧赶上了改革开放。作为沐浴在时代春风里的“新一辈”,他们公布自己正式辞别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成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的时髦词。
徐州的云龙公园、会堂、中山堂舞厅,成为了他们约会常往的地方。几毛钱的电影票,5分钱的冰棍,正正经经的坐在一起看一场《庐山恋》……这样的约会方式,可比起现在动辄几百几千的约会食饭,可是要经济实惠的多了。
那年代的年轻人,约会前常做的事,是会往理发店烫一头时髦的大波浪,穿上一身刚熨烫好的时髦的“的确良”衬衫,蹬上由徐州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组装的“万里”牌自行车。徐州的小姑娘小伙儿们,就在一次次的看电影和公园的散步里,确立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没有鲜花,没有巧克力,也没有钻戒,可能也没有今天惊天动地的爱的誓言,无关金钱无关利益,风月无边。也许就只是一句“我欢喜你”,彼此心生喜悦。让一辈子的爱,成就了如今的相濡以沫一世承诺。
那时,云龙公园的这片湖水,是恋爱中情侣必须打卡的往处,木浆奋力一划,爱情悠悠荡起。
这张照片就是中山南路和王陵路交叉路口,曾经的云龙电影院门前。这里见证过彼时年轻人的青葱岁月,见证过无数恋人的花前月下。
中山堂的社会文化服务活动也很多。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徐州青年联合会的中秋晚会,场地、节目看起来没有今天动辄大型晚会的奢华,不过,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是年轻人很好的文化交往了。
这是发生在徐州80年代的一场婚礼。骑车行在最前面的,左边是新娘,右边是新郎。
70年代生人:心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70年代生人的青春,站在的是一个时代的节点和世纪之末。那是个更多元的时代,特殊的时代性,让70年代生人的爱情、婚姻、家庭,都在与以往有着截然不同想法。他们或许反感于50年代生人的那般保守,却也同样反对80年代生人的那般开放。
1991年,一部发明了收视神话的电视剧《期看》登陆徐州荧屏,维维集团,当时还是徐州豆奶粉厂,一个职工50人的小企业,拿出10万元家底,来到徐州电视台,买断了特约播映权。
一个月后,当《期看》成功霸屏时,“维维豆奶,欢乐开怀”的广告语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约会时,辞别了早已过时的“的确良”衬衫,约会的地点也不再只是局限在大光明影院(虽然每周看一场电影是当时人们的日常必需)。百货大楼一层的肯德基彭城餐厅、古彭大厦的麦当劳,成了当时无数年轻人见面约会的首选之地。
和出生于50年代60年代的徐州人不一样。这一代的徐州年轻人,走进婚姻殿堂前开始有了拍摄婚纱摄影的“流程”。大抵在90年代中期,徐州便陆陆续续开始出现了这样一处处新潮的地方。换几张背景大幕,手捧鲜花西装革履,是很多70年生人家中的结婚影像。对于这一代的徐州人来说,彼此遇见对方最好的样子,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世界上最浪漫的,可能也并不是简单的三个字“我爱你”,而是“心在一起”。
1997年,这家位于百货大楼一层的肯德基彭城餐厅,在徐州,至少圈了百万计的粉。
百货大楼的肯德基开了没多久,对面的古彭大厦的东北角就开了徐州第一家麦当劳。身处当时最火的古彭大厦,让麦当劳一度成为徐州人约会见面的中心坐标。
当年结婚车队通过云龙湖北大堤。
1998年,春节贺岁大片《我是谁》在徐州会堂上映。
80年代生人:追觅一份对的感觉
1999年,腾讯公司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即时通讯方式OICQ,仿佛一下子给所有年轻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关于爱情,徐州的80后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新想法。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碰上喜欢的人只是会偷偷的传个纸条,电脑前飞速敲击键盘,就可以熟悉无数陌生的GG或MM。他们说着自以为很幽默甚至直接没羞没臊的话,期看线下见面能碰上自己的“痞子蔡”或者“轻舞飞扬”,这可能就是当时很多徐州80后年轻人都干过的事。
作为非常叛逆的一代,80后的徐州人的爱情既认真又现实。这大抵是从《我的野蛮女友》带来的全新恋爱看所深深冲击开始的。自从90年代末期国家取缔了房屋分配,爱情这种飘在天上的神圣事物,开始无限接了地气。关于房子、车子、人品,关于对方的家世、长相、工作、学历、前途、甚至业余爱好等等等等,都成了徐州80后青年面对爱情时为自己和对方设计的条条框框。
有时候细想想,这一代人关于爱情在一起,也许更多的是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在适宜的时间,遇见了最适宜的人。
云龙公园的相亲角,每个星期的固定时间,这里都挤满了为子女婚姻大事操心的父母。
爱情,是两个极力想重合却始终重合不了的圆。在相互不断重合却又矛盾的过程中,有了食醋的酸,相爱的甜,背叛的苦,争吵的辣。就有了爱情的一切种种。
我们试着往回忆徐州50年代生人到80年代生人的爱情,但想必并不能记述下所有人的完全模样。作为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爱情就像一朵娴静的玫瑰,静静地,从容地,在我们人生的潮起潮落间,在时间的朝月之夕,永远吐露着它无比安闲的芳香。它惊艳了时光,温存了岁月。人生正因为有了爱情,才会有无穷的美意,和脱俗的静好。
祝还在单身的朋友们,今年早日找到自己的爱情。
祝正沐浴在爱河的情侣们,事业顺利幸福甜蜜。
祝已经步进婚姻的朋友们,永远不忘初心,阖家安康。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