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沛县杨屯“蛮子林”:在抗战中牺牲的川军埋骨之处

电视时间:3天前阅读:1

沛县杨屯“蛮子林”:在抗战中牺牲的川军埋骨之处

马民康

摘要: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中的藤县保护战,川军122师坚守滕县,师长王铭章殉国。李宗仁对滕县保护战的评判是:“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为褒扬王铭章将军,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蒋介石亲拟挽联: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而在滕县保护战中壮烈牺牲的川军将士埋骨何处,却直到2017年才逐渐明确。

图1:沛县杨屯中学

东虎报信传书证

在江苏省徐州市的西北,沛县杨屯中学的地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蛮子林”。据说是1938年3月在徐州会战之中的滕县保护战撤退下来的川军留下的阵亡官兵墓葬。七十九年来,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期看能够加以妥善保护。

2016年8月,沛县杨屯镇退休工人李东虎先生,给川军第124师740团副团长何煋荣儿子,闻名的川军研究专家何允中先生打了个电话。他说:“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听老人说现在杨屯中学的地下,埋有抗日川军烈士的遗体,是滕县保护战牺牲的川军,是从滕县被运到杨屯村并埋在这里的。据说这些将士都来自四川,我们这的人都称那一片为‘蛮子林’,在杨屯甚至周边区域几乎人尽皆知。四十年代前后,在杨屯建了一座小学,建校时没动坟头,就在林地的南北两侧盖房子,把坟头围在了里边。有东西向两排、五十余座坟墓,墓前立有木牌。解放以后,学校改建为杨屯中学。现在学校要移迁,期看能向有关部门唤吁保护这些川军将士的墓葬。”何允中先生给我发了一个微信,期看我能关注此事,同时也向《华西都市报》做了反映,《华西都市报》立刻做了报道。看到相关报道,四川巴蜀抗战史研究院的川军将士后人,特殊是参与过滕县保护战和牺牲烈士王麟、赵渭宾的后人纷纷响应,成立了保护川军烈士墓葬“蛮子林”的夺救小组和微信群,王麟烈士的孙女王愔女士给徐州市领导以及相关省市县民政部门写了信,要求保护沛县杨屯“蛮子林”川军烈士墓葬遗址。许多川军将士后代写了联名信。以下是李东虎先生摘集的当事人手书的证实素材。

展开全文

图2:沛县杨屯镇退休工人李东虎先生

记者调查知情人

得到这个信息,我就立刻联系徐州《都市晨报》反映了这个情状,《都市晨报》记者沈扬首先找我了解了有关情状,并就滕县保护战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咨询,然后赶到沛县杨屯进行了实地摘访调查,立刻进行了报道。徐州电视台《徐州夜新闻》栏目的记者张晓培等也赶到沛县杨屯进行了实地摘访调查,并进行了连续报道。《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倪方方、当地业余文史研究者吕高群老师、杨德俭老师也做了大量的调查摘访,主要成果有: 解放初期曾在杨屯完小工作过的90多岁的周鸿儒老人回忆:“当时我任完小教导主任,办公室后面有片树林,树林里有好多坟头,当地人俗称‘蛮子林’。所埋人员都是川军,是从滕县撤下来的,留在杨屯四周。”

今年85岁的吕复刚老人对说:“当时伤兵都躲在地窖里,一个地窖里躲三、四个人。我当时刚记事,跟着奶奶给这些伤兵送饭,我就趴在地窖口边向里面喊‘送饭来了’。这些伤兵在这里养了一年多才走。”

家住沛县杨屯镇孔庄村的92岁老人冯昭勋,是冯姓家族的族长,其叔叔为时任沛县县长冯子固。冯昭勋曾亲历在沛县发生的小屯战斗、孔庄战斗,与他并肩作战的就是在滕县保护战中幸存下来的川军。老人回忆说,当年在小屯打鬼子时,有六、七名四川抗日官兵牺牲,尸体都被拉到“蛮子林”掩埋了。

图3:接受摘访的92岁老人冯昭勋

今年86岁的梁心善老人住在杨屯中学的西隔壁,距离该中学仅一墙之隔,老人说:“七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蛮子林’。当时的人都知道,滕县那边运来了不少尸体,就埋在村子四周,那片地应该埋的就是川军将士。印象中有二、三十个坟头,排成一排,有的坟上有木牌,写着四川籍。其中一座坟似乎埋着一名军官,当年这片地建有一座庙,比较萧条,后来在五六十年代建了杨屯中学,众多的坟就被平了。”老人七八岁时,正是滕县保护战的时候。

图4:当地老人的见证素材

今年84岁的董明奎老人说:“‘蛮子林’就在学校最后一排和第二排楼中间一片长满树木的地方,记得五六岁时候,坟头是东西排列,南北两趟,都一米多高,大约有四、五十座,还没有长草,白色的木牌上写着黑字。1958年这里发大水,将民国时期的学校冲垮了,又建了新校。我当时在生产队当队长,用地是我经手办理的,在建校时,还挖出人头和人骨头,后来就地掩埋了。”

抗战老兵开化民回忆:“滕县战争中,有川军将士从滕县撤退退到临城时遭伏击,向西过微山湖退到沛县杨官屯。被冯子固收编到胡子良团,日军打小屯时,我押担架。这一仗死了许多人,也死了一些蛮子,都埋在杨官屯东头了。”还有人说:“直到解放后,最后一名参与滕县保护战的川军离开沛县杨屯!当时,他还是个孩子,后来被杨屯的一户人家收留。是河北人,川军从山西向滕县开进途中加进川军部队。”

程传修老人在十六年前手绘了一幅杨屯地图,1949年之前,蛮子林就位于地图的东北方位。而这里,便是如今的杨屯中学一带。

梁心美老人也证实:“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屯中学扩建时,地下大约1.5米处发现两排人骨,因为1957年发大水,墓地上有淤泥,被掩盖了,当时挖出一小部分后来掩埋了。”

吕高群先生从事文史研究已经二十多年,一直对“蛮子林”的传闻进行调查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读于杨屯中学。曾在学校改建新楼时,亲眼目睹地下挖出一片整洁排列的人骨,约有两排。杨屯中学的冯老师告诉他:“沛县是四周六县的抗战后方,曾有一支抗战队伍活跃于此,滕县保护战后,有部分将士在微山湖一带艰难求生,没有给养,没有番号,现杨屯中学所在地很有可能掩埋着这些将士的遗骨。这是烈士的墓地,埋的是台儿庄战争前后,千里迢迢被调到此处抗日的国民革命军四川籍将士的遗骸。”冯老师的叔叔便是当时国民政府沛县县长冯子固,后任国民政府徐州专员。1938年,冯子固曾兼任第五战区苏北抗日游击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图5:正在接受摘访的吕高群

吕高群先生说:“老辈人都知道,杨屯村中以前耸立着一座高大的龟驮墓碑,据一些老人回忆,这座墓碑上有‘陆军上将原山东省主席于学忠’的字样,或与‘蛮子林’内埋着的遗骨有亲昵联系。上世纪60年代,该墓碑被推倒,目前在一户村民董继发家院子的南墙下,原耸立位置距杨屯中学所在地仅有数百米远。”董继发先生说:“当年这块碑立在村里,离杨屯中学不远,后来被推倒了,因为碑上面有不少文字和图案,听说是纪念打仗的人的,怕这块碑损坏了,我和老伴就挖了个坑,把碑埋了下往,然后建起墙头,40多年了都没有动过。该石碑长约三米、宽一米半、厚度二三十厘米,石碑正反面密密麻麻刻有许多文字,碑顶还有一些图案,但因为不识字且年代久远,并不清楚这块碑具体刻了哪些内容。石碑当年进土时,东西横放,几乎完好无损。”

滕县人陈慕唐当时参与了川军政宣队,据他回忆,滕县保护战时曾见过运尸的场面。他说:“1938年3月14日下午,他往迎接运尸小分队,他迎接的那辆车上有两具尸体:一位大约30岁,留着平头,像是个军官;另一位年纪差不多大,脸上有一道很深的刀痕,鼻梁被砍断,血肉模糊。一位年约50岁的大娘,背着一具川军遗体。他仍记得,他们离开的方向和线路,大致是前往沛县微山湖一带。”

今年45岁的张敬刚是杨屯中学84级学生,他清楚的记得,1984年的11月份左右,在对现在的“致远楼”进行建设时,施工方挖地基,在地下挖出多具骸骨。

图6:《都市晨报》的相关报道

文史资料做旁证

1985年是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当时徐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了《徐州文史资料第五辑(徐州会战专辑)》其中有一篇《从两下店到滕县与日军作战经过》由李金安口述,徐培武整理供稿。李金安是川军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代总司令))第41军(军长孙震)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第364旅(旅长王志远)第727团(团长张宣武)第3营(营长司吉甫)张进如连的班长。徐培武当时是沛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人员。

图7:《徐州文史资料第五辑(徐州会战专辑)》

李金安说:“我们一个加强师,没剩到一个营,十八号上午跟薛家斌跑到夏镇,过微山湖到达沛县。”薛家斌当时是张自忠部少将参议,派在滕县做第22集团军的联络工作,后来在沛县带领川军溃兵打游击。夏镇即现在微山县夏镇,当时属于沛县,在微山湖东岸,与杨屯隔湖相看。

在1992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护战》(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一文里,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在《第124师370旅关于滕县战争的战斗详报》中写到:“职则由梁宴清排士兵以楼梯绑作暂时担架,抬负随行。18日至夏镇,而临城、韩庄业已失守。回路既断,乃越微山湖,到沛县,回徐回队。”

图8:《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护战》

《新新新闻报》记者在《吕立南将军访问记》中写到:“[中心社]3月17日午后滕县城破,四十一军吕立南旅长督率余部,浴血巷战,突出北门,经敌占地区一日夜,始由微山湖西渡沛县,转汉医治。……一直到18日天明后好久,才到达微山湖边,一个渔民认得我,他颇惊心我们负伤,而迅即把我们渡过湖西,到沛县送我食了一瓶白药。18日深夜始送徐州进美国医院。我就是这样昏昏沉沉地被送到汉口医院。”吕立南即第124师370旅旅长吕康,字立南。

吕康将军的后人吕瑞说:“我爷爷吕康当年突围也走的这条路线,出城时尚余六、七十人,且战且退,待到湖边只剩26人,是渔民把他们一行护送至沛县的。”

第124师372旅旅长曾甦元在《第124师372旅关于滕县战争的战斗详报》中写到:“7时25分奉副师长命令:经高庄转移南下至韩庄待命。18日晨抵夏镇,临城、韩庄均不守,复奉副师长命令,越微山湖至柳兴庄集中待命。19日,达柳兴。……旅基于副师长命令,在铜山西北柳兴庄整编。复奉令赴运河一线防韩庄之敌,几度转攻克复韩庄,卒以刘桥及车站敌人工事牢固,未得成功。”

第122师364旅727团团长张宣武在《悲壮之役亲历记》中写到:“等到进夜敌人停止进攻时,老乡们有车的就套起来,没有车的就用门板或小床捆成暂时担架,争先恐后地把那些伤员们送到临城或沛县,我就是这样被送出往的。”

沛县和滕县隔湖相看。当时的湖区大部分时间没有水,当时滕县保护战时值三月,正是枯水期!所以,亲历者说用土牛子(独轮车)拉运伤员到沛县是非常可信的。

张宣武在《四川文史资料》第三十辑《滕县战争亲历记》中写到:“有一支突围的部队和伤员共约二百多人,在17日的下半夜,走到夏镇(即现在的微山县)四周微山湖东岸的渡口上候船、休息,因为疲惫至极,大家都睡了。18日天亮后,突遭敌之骑兵和战车的追袭,二百多人不是被打死,便是被逼到湖里淹死,幸存无几。”

第125师373旅745团团长姚超伦在《滕县外围战》中写到:“这次战斗很多负伤官兵流落在日军占据区内。我们的部队撤到利国驿后,滕县人民自动抬运我军受伤官兵,由微山湖小路出来,川流不息。”

第124师372旅743团第2营营长熊顺义在《滕县血战纪实》中写到:“18日上午10多人到达临城四周,突然遭遇敌人奇袭,被迫退进微山湖中,因决与敌人血战到底,绝大多数人壮烈牺牲于水中,只一人潜水脱险,来到夏镇,转回徐州汇报,湖水也被染红一片。”

此前,杨屯多位老人回忆可以佐证。有老人说,当年亲眼看到不少将士在湖中遭遇日军枪杀,有长辈曾下湖觅觅尸体。

熊顺义在《缅怀我的老师王铭章将军》中写到:“我们且战且退,18日中午前才到夏镇,……还为我们预备好了小船,每船只能坐四五人或七八人,平安地送我们渡过微山湖。到了丰县(应为沛县可能是笔误。)”

另外,熊顺义还在《记滕县人民的抗日功绩》中写到:“特殊是3月18日晚,我们苦战了三四昼夜,从滕县城撤到夏镇后,全镇各家各户的父老兄弟姐妹,给我们送饭、送菜、送鸡蛋、送茶水,互致问候,使我们很受激动。更值得感谢的是,还为我们预备了几十条小渔船,把我们的伤员送到微山湖西的丰、沛县境内,不收分文船费。”

熊顺义在《微山湖畔抗敌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徐州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1985年12月第一版)中写到:“3月16日,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由临城转移到微山湖南岸江苏省境内之利国驿后,即收容沿津浦线撤退下来的残余部队,组织新的战斗队伍,据守微山湖东岸之南韩庄迄陈庄一带之运河大坝,阻止敌兵陆续南侵;还收容由夏镇渡微山湖往西岸之残余部队,在徐州九里山前的拾屯,整编为战斗部队与接收新兵的干部队,调到利国驿前方参与战斗。以上总编五个步兵团,配属炮兵一营,约四五千人,担任运河南岸至微山湖南岸的守备任务。第四十一、第四十五军之接收新兵干部队,暂在徐州至丰县道上之郑集、敬安集整训,听令参与战斗。”

第124师740团副团长何煋荣在《滕县保护战亲历记》中写到:“殊知敌人骑兵已追击前来。夏镇正处于运河和微山湖之间,进退无路,无法执行任务,在紧迫中,暂时见得渔船一只,税代师长及我们几人登上渔船,驶向微山湖西岸的沛县渡口登陆。”何煋荣的儿子,川军抗战历史研究专家何允中先生说:“父亲曾告诉我,他们的突围路线便是从滕县向西,坐渡船越过微山湖,抵达沛县一带进行安置的。”

第124师375旅749团3营机枪连连长王哲贤在《忆滕县保护战》中写到:“第二天过了夏镇渡口,有一部分官兵和伤员约200余名,疲惫至极,大家都睡了。18日10时左右,敌骑兵和装甲车袭击而来,这200余官兵,有被打死的,也有被逼进湖里淹死的,第10连连长武景文就是其中之一。”

《沛县文史资料第二辑》(政协沛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7月)徐培武先生编写的《同仇敌忾共歼日军——国民党薛家斌部截获日军汽车的前后》写道:1938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五),国民党第二十二集团军邓锡候所部薛家斌在滕县战场失利后,率军进驻沛城,司令部设在东门里(原东关老人民银行一带)。6月9日,日军从徐州开三辆汽车,载着一个小分队的士兵,经过沛城驶向丰县。薛家斌得知这一情状后,认为沛县是日军返回徐州的必经之路,决定在日军返回时伏击,截获日军的汽车与武器装备。沛城旧南门外就是现在的徐沛公路,公路上有一座砖石结构的小桥。他命令士兵将公路上的小桥扒断,把公路两侧的房屋打通,安顿一个排的兵力担任警卫。6月10日(农历五月十三)拂晓,薛部按照部署全部进进阵地。12时许,从丰县回徐州的3辆汽车行驶到沛县城南公路桥时,见桥被破坏,下车预备修桥。这时潜伏在公路两侧民房的士兵发起进攻,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齐发,汽车司机被击毙,21个日本兵当场被打死8个,其余抱头鼠窜。薛部立刻与群众一道追杀逃窜的日军。当时,小麦刚刚登场,群众听到枪声从四面八方涌来。13个日本兵开始向西南郭楼方向逃跑,两个日本兵被追赶的薛部士兵打死,其余11人钻进高粱棵里陆续向南逃跑。沿途村庄自发地聚集起来围追堵截。日军逃到赵圈桃园里,爬到树上顽抗,被群众用套筒枪击毙2人,其余9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逃跑,最后在军民合力围捕下,日本兵有的自杀,有的被抗日军民打死。此次伏击战,21名日军全部被歼,缴获3辆汽车和全部枪支弹药及通讯器材,薛部3名战士为国捐躯,抗日军民把他们安葬在郊子园东边河堤上,并用两只日本兵的人头祭奠。五天以后的6月15日(农历五月十八日),日军集结大批士兵,乘坐数十辆汽车来沛报复,杀死抗日军民30多名,焚烧民房300余间,对沛县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图9:《沛县文史资料第二辑》

《沛县文史资料第三辑》(政协沛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6月)郝心翼、徐培武先生编写的《抗战初期薛家斌在沛县的活动情状》写道:“薛家斌系河南省郑州市人,其父开设杂货店为业。他年轻时,不务正业,吸食毒品。于1922年,加进冯玉祥的队伍,1930年中原大战,冯阎失败后,薛家斌即投靠了川军,编进邓锡侯部的四十五军。由排长、连长、营长升到团长。1937年12月底奉调到滕县,在龙山一带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1938年3月16日,四十五军溃败,18日滕县失守。薛家斌随副官长华景山逃往临沂。不久,又伙同华景山来沛(薛的姐夫郝心廷是沛县官庄人),沿途纠集散兵游勇三百余人,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进进沛境。”关于薛家斌的介绍此文并不完全正确,综合其他文史资料,整理编写如下:薛家斌,河南开封人,1896年生,行伍出身,陆军少将。1924年,任冯玉祥手枪队少校队长,参与北京政变。1926年,接替张自忠任冯玉祥部学兵团上校团长。1927年,参与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15师(师长李松昆)45旅少将旅长。1928年,任开封城防司令、洛阳留守司令。1929年,任山东第八区区长、警备司令、赣榆民团司令。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韩复渠缴械,离开军界赋闲。1937年,七七事变前任陆军第29军(军长张自忠)少将参议。1938年,随第59军(原第29军改编)军长张自忠将军参与徐州会战。3月18日,腾县失守后,率川军第22集团军部分官兵,经夏镇渡过微山湖撤往沛县。在苏北沛县、鲁西南一带收编散落当地的部分国民党军,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游击战,自封为司令,驻扎在沛县城北郝寨四周。6月10日(农历5月13日),薛家斌得知有日军3辆汽车将从丰县路经沛县返回徐州,遂组织领导了沛县城南伏击战,全歼日军21人,缴获汽车3辆和全部枪支弹药,计机枪8挺、步枪3支、弹药若干箱及通讯器材,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薛部战士3人为国捐躯。10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夜,冯子固游击队突袭薛家斌部,薛只身脱逃,投奔河南柘城张岚峰部。薛部官兵由冯子固收编,一小部分溃散。

图10:《沛县文史资料第三辑》

11月下旬,张岚峰正式组建“豫东招抚使公署”,于陇海路沿线的鹿邑、亳县、夏邑、商丘、宁陵、睢县以及老家柘城等地招募散兵游勇,很快就凑足了1.8万余人,被日军编为“豫东剿共军”,下辖4个军。不久,改名为“和平救国军第一军”。1944年春,“和平救国军第一军”扩编为伪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岚峰),薛家斌任军械厂科长。1945年抗战胜利,第四方面军改编为陆军第三路军,薛家斌仍任军械厂科长。1948年6月,开封解放,薛家斌定居开封。1962年,在开封病故。享年66岁。

《沛县文史资料第五辑》(政协沛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6月)周鸿儒、孙念忠、杜学俭先生编写的《冯子固传》写道:“冯德俭,字子固,江苏省沛县杨屯乡孔庄村人。生于1988年,1938年沛县沦陷前夕任沛县县长兼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一支队司令。1940年11月,冯子固带兵在沛县五段(当时属铜山)与日军遭遇,激战一天,连夜转移到小屯,已是深夜三时,天刚拂晓,日军汽车跟踪追至,将小屯村包围,只留东北角通向微山湖的一面。日寇先用大炮轰击,随后步兵冲锋。冯子固及团长胡子良沉着指挥,不断打退日寇发起的多次进攻。因有寨濠、寨墙作屏障,部队伤亡不大。激战至中午十二时许,日寇停攻待援,下午三时,其援兵自徐州赶到,有三辆汽车、三辆坦克,并载来大量弹药。援兵一到,日寇立刻组织进攻。先用坦克将寨门撞开,步兵尾随进进村内。游击队大乱,失往掌握,伤亡十分惨重。冯子固、胡子良率残部向东北方向撤退。时值初冬;是日又刮着大北风,微山湖面结了一层薄冰。部队退到湖边,因船只很少,先到的士兵争船逃命。后到的只好泅渡。凡脱衣下水者多逃得性命,未及脱掉衣服鞋袜的,因游动不便,多被追兵打死或冻死湖水中。胡子良在撤退途中,中弹身亡。冯子固被卫兵簇拥着淌水追上船,已冻的不省人事,被放鸭人用棉被热,姜汤灌,才慢慢清醒,后清点人数,阵亡者达二百余人。”

战争结束后,冯部士兵与群众一起将尸体从湖中捞出,埋于孔庄等战争遇难的将士坟侧,地址在杨官屯村东的一片空地上,今杨屯中学操场四周,有两行东西向排列。每一坟前立一木牌,因烈士尸体无暇辨认,而且姓名、籍贯、简历不详,故大多数木牌上空白。因多数将士为四川、湖南人,故当地群众皆称这片墓地为“蛮子林”。

分析研究出结论

滕县保护战的参战部队原是川军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刘湘、副司令长官邓锡侯)第一纵队(司令邓锡侯、副司令孙震)。1937年8月整编完成,当时下辖三个军,第41军(军长孙震)辖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第123师(师长曾宪栋)、第124师(师长孙震兼,副师长税梯青代),第45军(军长邓锡侯)辖第125师(师长陈鼎勋)、第126师(师长刁世杰)、第127师(师长陈离),第47军(军长李家钰)辖第104师(师长李家钰兼)。每军三个师,每师二个旅加一个独立团(计五个团),每个团约二千人,每个师约一万人,每个军约三万人,为甲种师编制(第47军只有一个师第104师例外,后来又扩编了第178师)。

9月出川抗日时,各军再次调整,改为乙种军编制,留一个师在川留守,各独立团取缔,即每军辖二个师,一个师辖二旅四团约一万人,每师辖二个旅,每旅辖二个团,军直属队只有一个特务营(四个连),师部只有一个手枪连和一个通信连,旅部只有一个手枪连。每团编制约二千五百人,团部有一个迫击炮连(四门迫击炮),一个通信排,一个担架排,每团辖三个营,每营辖四个连(其中有的营为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每连约一百五十人。全军共八个团约两万人,整个集团军约四万人。主要武器是四川造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一个旅只有八廷重机枪和两廷轻机枪,和为数很少的迫击炮,装备陈旧窳劣,交通、通讯、医疗等器材严重不足,旅以上才有无线电,团只有几部旧电话。冷冬季节尚无棉衣,有的还穿着草鞋。士兵每人却仅有粗布单衣二套(短裤),绑腿一双,单被一条,小草席一张,草鞋二双,斗笠一顶。

第一纵队由成都及川西北向北出发,步行往陕西,过宝鸡乘火车向山西前线进发。川军误信蒋介石“到西安弥补装备”的谎言,各部都将一部分枪支潜伏起来,作为自己“重起炉灶”的本钱,而将一些坏枪带走顶数,而出川后蒋介石食言不予弥补,阎锡山只拿出20支冲锋枪搪塞一下,导致川军用极差的武器打了一场遭遇战。

10月20日,改编为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副总司令孙震)辖第41军(军长孙震)、第45军(军长邓锡侯)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第47军(军长李家钰),当时在西昌,较晚出川,到西安后奉命回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指挥。部队在晋东战场上同日军作战四十余天,缺失惨重,伤亡过半。到滕县防守时整个集团军只有八个团,总兵力不超过二万人。

当时滕县城内兵力空虚,只有第122、124、127师三个师部和364旅旅部,共有4个特务连、4个通讯班、4个卫生队,约计千余人,没有一支战斗部队。连同滕县的警察和保安队四五百人在内,总兵力不过一千四五百人,而战斗部队不满千人。王铭章师长急调防守北沙河的727团张宣武团长和一个营的战斗部队回城防守,并任命张宣武为城防司令,负责守城。又电令在平邑前线的第122师第366旅火速回城。孙震将正在总部值勤的特务营,除留下一个手枪连作警卫外,其他三个步兵连由刘止戎营长带领,乘火车驰援滕县城。经过一天的激战,王铭章师长决心舍弃滕县外围阵地,把第41军第124师第370旅所属两个团的残余部队全部调进城内,集中兵力防守。

图11:坚守滕县的122师师长王铭章

从以上相关摘访报道、知情人手书的证实,以及相关文史资料里的文章,我们可以足够判定:

滕县保护战后,一些成功突围的幸存川军将士与伤病员,便是从滕县向西撤退到夏镇,遭遇日军袭击,伤亡较多,他们不忍心丢下战友,搀扶着伤员,抬着战友的遗体,渡过微山湖,来到沛县杨屯,或者由民众抬着送到杨屯。他们在这里休整了一段时间,当时有四、五百人,他们当中有的伤病员伤重不治,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扶助下,就地掩埋在这里,这样就形成了“蛮子林”。

其他轻伤或伤愈的官兵经过沛县到铜山西北的柳兴(新)庄集结,转赴韩庄陆续参与战斗往了。因为参与滕县保护战的全是川军,所以可以认定,沛县杨屯的“蛮子林”,就是滕县保护战后撤退到沛县杨屯,牺牲在这里的川军将士。

还有部分川军官兵及伤员,后来加进了薛家斌的游击队,陆续与日寇作战,进行了远近闻名的“南门阻击战”,后来被冯子固收编,又进行了“孔庄战斗”、“小屯战斗”等作战。牺牲的几十上百名抗日官兵,相继安葬在沛县杨屯等地,成为当地百姓世代相传的“蛮子林”。

图12:台儿庄战争的经过示意图

许多资料表明冯子固预备在微山湖中的微山岛建抗日烈士陵园,由于战乱未能实现。

笔者分析那块写有“陆军上将原山东省主席于学忠”字样的将军碑,有可能就是于学忠上将为冯子固所建的抗日烈士陵园或“蛮子林”所立的碑。因为,1938年1月于学忠任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3月率部参与淮河战争、台儿庄战争及武汉保护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繁重打击;同年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51、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领导抗日。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卸苏鲁战区总司令等职,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是冯子固的顶头上司。

图13:于学忠将军

所以沛县杨屯镇杨屯中学“蛮子林”是川军烈士的墓葬已经不是传闻,而是一件几乎可以肯定的事实。

到底有多少烈士?

下面再分析一下这些川军烈士的组成和数量:

在《第122师关于滕县战争的战斗详报》第122师死伤表中:

参与战斗人员:官265人,士兵3449人

死:官6人,士兵105人

伤:官10人, 士兵156人

生死不明:官6人,士兵470人

在《第124师370旅关于滕县战争的战斗详报》第124师370旅死伤表中:

参与战斗人员:官133人,士兵5219人

死:官17人, 士兵640人

伤:官16人, 士兵331人

生死不明:官、士兵37人

在《第124师372旅关于滕县战争的战斗详报》第124师372旅死伤表中:

参与战斗人员:官99人,士兵2117人

死:官4人,士兵173人

伤:官10人, 士兵282人

生死不明:官、士兵32人

两师合计:

参与战斗人员:官497人,士兵10785,总共11282人

死:官27人, 士兵918人,总共945人

伤:官36人, 士兵769人,总共805人

生死不明:官6人,士兵539人,总共545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死、伤加生死不明的官兵总数,差不多就是保护滕县的二千多战斗人员。死九百多,伤八百多,生死不明五百多,这五百多“生死不明”的差不多就是突围出来渡过微山湖,流落在沛县的“散兵游勇”,后来成为薛家斌游击队的主力,再后来被冯子固收编的四川官兵。其中部分阵亡后就埋在了“蛮子林”。

在确定沛县杨屯镇杨屯中学“蛮子林”就是川军抗战烈士的墓地之后,意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尽快落实建立烈士陵园的规划和建设,妥善办理烈士遗骸的安葬和纪念活动,在抗战全面爆发八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完成这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善举,让川军抗日烈士的英灵得到安息,让抗日川军的后人得到抚慰,让全国人民得到鼓舞!

图14:《都市晨报》的追踪报道

尽快起出“陆军上将前山东省主席于学忠”字样的将军碑,让历史文物重见天日,为历史作一个见证!也让这重要历史文物,为沛县杨屯镇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7年3月20日于徐州宝月楼书斋

上一篇:80年代的情人节,徐州人竟是这样谈恋爱的……

下一篇:《星汉绚烂》原著小说喊什么名字?吴磊为什么不想接《星汉绚烂》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