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一老农找到萧劲光,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这人像是我儿
1949年9月的一天,湖南一位70多岁的老农,来到长沙军管会,见到兵团司令员萧劲光,老人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人说道:“这人像我的儿子,他离家20多年了,我以为他已经死了。”萧劲光一听老农儿子的名字却难以置信。那么,这位老人的儿子是谁?他的儿子有着怎样的革命生涯?
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四野12兵团开进长沙,兵团司令萧劲光坐镇湖南,与此同时,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进行了大西北一系列大战,解放了兰州、西安等地。
9月的一天,湖南一位70多岁、名喊徐子贵的老农看到了兰州解放的报纸,他虽然目不识丁,但报纸上的照片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重,他怎么看照片上的解放军首长,都像自己离家20多年的儿子,顿时流下热泪,激动地大声说道:“五伢子还没有死。”
当晚,他一夜未眠,思来想往,他决定拿着报纸前往省城打听,经过长途跋涉和多方打听,他从乡下来到了省城长沙军管会。在军管会大门口,犹豫了好一阵之后,他才鼓起勇气走到卫兵面前:“同志,我想找我儿子五伢子。”并拿出报纸指着上面的人说道:“这个人似乎就是五伢子。”
战士一脸茫然的看着老农,问他儿子的大名喊什么,老农回答道:“喊许德华。”可报纸上面的人不喊许德华,我军首长也没有一位喊许德华的。
展开全文
不过老农找儿子的事情受到了关注,最终报到了兵团司令员萧劲光那里,萧劲光接到报告后难以置信,但还是让人把老农请到了军管处,热情的招待了他。没过多久,老人从兜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报纸,指着上面的人说道:“这人像我的儿子,他离家20多年了,我以为他已经死了,他小名喊五伢子,大名喊许德华。”
时隔20多年,名字又对不上,但见老农如此肯定,萧劲光告诉他需要核实,萧劲光立刻安置好老人,然后把这事立刻电告给中心军委。
没多久军委来电,许光达原来的名字喊许德华,小名五伢子。一切真相大白,萧劲光和老农都欢喜不已。远在兰州的许光达很快也知道了此事,顿时无限感慨和愧疚,默默地流下了热泪。
许光达的一生布满传奇,他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开国大将,除了年迈老父觅儿的经历,还有他妻子“十年烽火,千里觅夫”的故事。
许光达,于1908年出生在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五,乳名五伢子,家里人多地少,许光达从小就经常挨饿。
许光达六岁时,身边有的小伙伴进进了学堂读书,每当看见他们放学,许光达就会呆呆的看着,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家里根本无力承担那高昂的学费。
年幼的许光达经常偷偷跑到小学堂的窗外偷听,小学的教师邹希鲁发现后,默许了他在窗外偷学。此后,许光达经常蹲在窗外学习,比在室内的学生还要用功。
那年的冬天,许光达帮父母干完家务后,照例来到了窗外偷听,由于天气反常冷冷,许光达被冻昏在了窗外,等他睁开眼睛时,已经躺在了邹希鲁的宿舍中。邹希鲁问他,你那么喜欢读书,为什么不进学堂呢?许光达好一阵才怯生生地回答:邹先生,我家里没钱。说完,就哇哇大哭起来。
许光达刻苦求学的精神打动了邹希鲁,邹希鲁当即对许光达说:假如你想学,我不收学费。此后,许光达成为了邹希鲁一名免费的学生,邹希鲁也把他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对待。1921年13岁的许光达以优异的成果考进了长沙师范学校,也是在这一年,他的恩师邹希鲁被聘请到长沙师范学校教书。
第二年,邹希鲁家中突遭变故,他只得把年幼的三女儿托付给嫁出往的大女儿照顾,剩下九岁的二女儿邹靖华无法安置,于是他想起了许光达,亲自前往许光达家中提亲。
许光达父母对于这门亲事自然是求之不得,对于恩师的安顿,许光达于情于理都没有理由拒绝,当时两人并没有立刻结婚,因为许光达得到了大伯的资助,陆续在长沙求学。
1925年9月,许光达加进中国共产党,次年,18岁的许光达在党组织秘密安顿下,考进了黄埔第五期炮兵科学习,因为走得匆忙,许光达没有与家人和未婚妻辞别,大革命失败后,许光达辗转到各地进行革命斗争。
1928年8月,他秘密潜回了一次老家,一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就想用婚姻来拴住他,于是,在父母和恩师的安顿下,许光达与邹靖华就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他们新婚的第十天,特务就找上了门,幸亏有个亲戚提前告知,许光达才得以提前逃了出往。
此时的邹靖华也知道,自己丈夫不仅是位黄埔高才生,还是一位中国共产党员。
许光达离开后,为了躲避追捕,他把名字许德华改成了许光达。此后,为了不连累家人,他没有与家人来过信件,很多人都说他已经牺牲了,连他的父母也舍弃了期看,可邹靖华始终不信赖。
1930年12月,许光达所部奉命攻打湖南长沙,听闻红军打来,邹靖华不顾危急前往觅觅丈夫,敌我双方进行巷战时,时任红17师师长的许光达,见废墟的民房旁站着一个姑娘,这位姑娘不怯炮火正在东张西看,似乎在找什么。
光达赶紧让参谋长把姑娘劝回民房,许光达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位姑娘就是他的妻子邹靖华,在他的参谋长劝邹靖华躲避炮火时,邹靖华向他打听自己丈夫的下落。
可参谋听到许德华这个名字时直摇头,表达没听说过此人。1932年1月的应城战斗中,许光达胸部中弹,身负重伤,在没有麻药的情状下,他忍受了三次手术,都没有成功取出子弹,贺龙紧急派人护送他到上海治疗,还是没能取出子弹。5月,许光达被秘密安顿到前往苏联的火车上,在莫斯科才把子弹取出来。
1938年,许光达从苏联返回延安,在抗大担任教诲长,此时他仅30岁,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但30岁还没结婚,身边经常围绕着不少抗大女学员,不少老战友也给他介绍对象,都在劝他,你和你妻子失散多年,如今她也生死不明,况且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你应该再娶。
许光达却说:假如她还活着,我贸然另娶,岂不伤透了她的心,假如她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
这么多年,许光达老家的人都说他已经牺牲了,让邹靖华改嫁,就连许光达父母也看不过往,也曾多次劝她,可邹靖华是位烈女子,不顾众人相劝,从来没有舍弃过觅觅丈夫的念头。
1938年的一天,徐特立前往邹希鲁家中串门,见在家务农的邹靖华聪明伶俐又有才学,不忍心人才就此埋没,于是对邹靖华说,你想念书吗,我介绍你往延安抗大吧。邹靖华很清楚延安和抗大是什么地方,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带着徐特立的介绍信,孤身前往了延安。
许光达翻阅报名表,看到湖南籍邹靖华的这个名字时,就赶紧打听邹靖华的住处,两人就这样戏剧性地在延安相见。这就是邹靖华“十年烽火,千里觅夫”的故事。
1949年年底,许光达给家人写了一封信,他的老父亲找人给他念了一遍又一遍,父亲和哥哥们给他回了书信,在得知母亲早逝后,许光达顿时悲伤不已。
1950年,许光达忙里抽闲回了一次老家,家乡的乡亲们得知他当了大官后,他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有的人要求许光达照顾一下,还有的亲戚甚至让他带自己往北京帮忙安顿工作,这让许光达十分为难。
他就连夜喊来父亲和哥哥们,告诉他们,我绝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利帮亲戚办私事,他的老父亲也极力支持,由于工作繁忙,许光达呆了十几天就返回了北京。
此后六年,他的老父亲一直生活在老家,他每月寄往生活费,由自己的哥哥们照顾父亲。
1957年,徐子贵老人往世,许光达的哥哥们督促他赶紧回家主持葬礼,并带几十匹白回来做孝服。
许光达接到电报后失声痛哭,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么多年为了革命从来没行过孝道,没有送母亲最后一程,成为他终身憾事,到了父亲这里,寓理于情也要送父亲最后一程。
可此时的他却十分矛盾,当时中心倡议移风易俗,推崇俭省,可从哥哥们要求他带几十匹白布可以看出,他若回往,必定惊动地方干部,他父亲的葬礼必定会被办得十分郑重。
作为新中国十大将军之一,他位高权重,万不可破先例,只能让他的一位老部下带着丧葬费,回往替自己送父亲最后一程。
老一辈革命家在战火纷飞年代抛头颅洒热血,革命成功后保持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作风,永远是推崇和学习的表率。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