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烽火恋情丨爱——风雨后,更显漂亮的彩虹

电视时间:1周前阅读:1

编者按:

《烽火恋情》一书,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编辑部、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烽火恋情》专刊编辑部共同出品。本书18万字左右,共收录了三十多位开国将军子女撰写的文章,生动详尽地描绘了父辈在战争年代的婚姻故事,讲述了那一代人的不平凡的经历。红船编辑部于每周三、每周六连载《烽火恋情》。

父亲和陆阿姨婚后和家人合影

苏振华出生于湖南平江三墩乡戴家展一个赤贫家庭,六岁就给地主放鸭、放牛,他不甜受压迫,十几岁就参与了革命,数十年在战斗硝烟中不断成长,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他先后有过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留下九个子女,家庭生活有苦涩艰辛,也有酸甜真爱,几十年动荡不定,跌宕起伏,坎坎坷坷,又有几分传奇的故事至今在世间流传。

提起家庭和婚姻,在我们这个不普通的家庭中,特殊是父亲,有着许多沉睡了数十年无人知晓的故事,还有不少被谬传的故事。

我的父亲苏振华,一位湖南穷乡僻壤走出的老红军,几十年烽火硝烟中成长的战将。尽管战场上他叱诧风云,然而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却由于历史的原因,几经磨难,坎坎坷坷,但他和家人的大爱,谱出了温馨的雨后彩虹传奇。

我们有个“复杂”的大家庭,被父亲戏称为“协作社”。父亲先后有过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留下九个子女,家庭生活有苦涩艰辛,也有酸甜真爱,几十年动荡不定,跌宕起伏,坎坎坷坷,又有几分传奇的故事至今在世间流传。

展开全文

父母将我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父亲苏振华出生于湖南平江三墩乡戴家展一个赤贫家庭。参与革命前,父亲家境贫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靠给地主作长工为生。1928年,不甜受压迫,父亲找到彭德怀领导的红军,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我奶奶曾收养了一个喊“娇妹子”的穷姑娘,父亲离家前,奶奶为能留下一条根,让他和娇妹子圆房成了亲。十个月后,娇妹子生下一个男孩,就是我的哥哥——苏桂璋,后来,娇妹子离开了我们,此后,奶奶含辛茹苦地将哥哥拉扯长大。

我的母亲孟玮,是父亲的第二任夫人。战争年代,和父亲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熟悉。

她是河南信阳师范的高材生,1938年,她刚满17岁就开始追求理想,和其他爱国热血青年一样,为了抗日,满怀革命激情奔赴延安。

母亲到达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学习。1938年下半年,父亲在抗大一大队任大队长,和政委胡耀邦一起组织学员学习。

母亲的多才多艺在众多女学员中引起了父亲的注重,她聪明好学,能歌善舞,又活泼好动,父亲对她很有好感。

那时,因战争环境艰苦,延安严厉规定男同志必须有5年党龄、7年军龄、满28岁、已是团级干部才答应结婚,父亲够了条件。父亲比母亲大九岁,是个地道的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不高。而母亲是个多才多艺、情感丰盛的知识分子。由于四周同志的积极撮合,加上父亲对她的关怀和爱护,她慢慢接受了父亲,最终他们结婚了。

在那动荡不定的战争环境里,父母亲相互支撑,共同度过了各种艰难困苦,性格的差异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和生活。

1942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母亲生下了我姐姐。然而,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加上母亲年轻,没有培育孩子的体会,这个小生命夭折了。当父亲从战场上回来看看自己的爱女时,只见到一座小小的坟头。听妈妈说,那时父亲已30多岁,是个儿女心很重的汉子,没能亲眼见到自己的亲生骨肉,他心中不甜,于是扒开坟墓,从棺材里抱出女儿,痛哭一阵后又将女儿掩埋。

又过了一年,母亲怀上了我。由于当时部队在战术撤退,正是我军最艰苦的阶段。在行军过程中,母亲早产了。她不得不在老乡的柴草房里自己接生。生产前,母亲曾问父亲给孩子起什么名字,父亲留下一句话:“生男孩喊承业,让他继续我们的革命事业!生女孩,你看着办!”

11月中旬的山东,冷气袭人,母亲自己咬断脐带,拿盐水消消毒,用洗脸毛巾把我一包,放到怀里,然后请老乡用小车推着她追赶部队。母亲回忆这段经历时,多次说我“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当时条件艰苦,我又是早产儿,出生时冻了一下,不停地拉肚子,母亲的胸前经常是臭臭的。

母亲营养不足,没奶水,使得我营养不良,刚生下时只有老鼠那么大,快一岁了,连脑袋都直不起来,奄奄一息的状态,四周许多同志都认为活不了,加之战争年代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曾劝爸爸妈妈把我舍弃。然而,第一个孩子的夭折使父母更加珍惜第二个孩子,他们始终不肯舍弃,他们用老乡给的小米糊糊,手指抹着一口一口喂我,也是老天的眷顾,终于把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我虽是个女儿,母亲认为女孩也能继续革命事业,就这样,我就成了“承业”。

虽然作战、行军很辛劳,但母亲还是经常扶助父亲学习文化。后来母亲经常对我说:“你爸爸学习很刻苦,教他一个字,他就不停地练。行军时,他在前面人的背包上练,休息时,他把地面当纸,树枝当笔写了又写。”语气中表露出钦佩和欣赏之情。

母亲执意与父亲离婚

1949年,全国解放。父亲出任贵州省第一任省委书记,我们全家都到了贵州,家里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母亲也把大哥从湖南老家接来上学,开始过起相对稳定的生活。

母亲在战斗中头部曾受过伤,而且自小性格倔犟好胜。过上长期稳定的生活后,天天相处,父母之间的性格差异开始显现,他们之间的争吵逐渐增多。刚解放的贵州百废待兴,繁忙的工作使父亲很晚才回家,母亲是个情感很丰盛的知识分子,不免对父亲产生误解,认为对她感情疏远了。另一方面,要强的母亲觉得自己生孩子多,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埋怨父亲使她进取慢了。

1954年,父亲调到海军工作,家也移到北京。由于病痛,母亲脾气越来越急躁。1957年,我们已有7个兄弟姐妹,最小的弟弟只有三岁,父亲为了家庭协调和子女的幸福,总是处处忍让,更加细微地呵护母亲。当时,母亲任国家商业部计划处处长,单位在西四,而家在东城的礼士胡同,为了母亲安全,下班时间,有时父亲就让司机开车到单位接她。但好强倔犟的母亲不愿搞特殊,不想享受父亲的待遇,每每总是拒绝,坚持自己乘电车回家。这时,父亲就会抱着两岁多的小弟弟,牵着四岁的老五,二弟和妹妹拉着他的衣角,而我和大弟跟在他身后,全家一起到车站接她,尽量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热。

由于头部受过伤,母亲常会出现幻觉,这时,她执意说她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初恋男友,并以此为由提出离婚。母亲起草了一份离婚报告后离家出走,长期住在单位宿舍里。爸爸为了孩子,也考虑到社会影响,把妈妈的离婚报告压下来,几年没有签字。

许多老首长、老阿姨非常关怀,常来作工作,期看他们和好,都难以说服母亲。

几年后,父亲见母亲态度未变,他的心彻底凉了,最终在离婚报告上签了字。

离婚后,母亲终身独居。组织多方了解,并没有找到她的所谓男友。我们推断,那只是托词而已,她后半生独身的悲剧就是疾病和性格所致。父亲和我们只能经常在生活上给她一些关怀,每逢节假日,父亲都会主动让我们看看她,给她应有的家庭温热,父亲的善良和四两拨千斤的男人胸怀,从他的言行中我深有体会。

陆阿姨保护着父亲,关怀着我们

人世间的婚姻开头往往是美好浪漫的,但并不一定都有一个圆满的结尾。父亲和母亲从艰苦的战争中走来。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有共同生活的思想和情感基础,是经得起那个时代考验的。虽然疾病和性格的差异导致他们并没有共同走到人生的尽头,但他们在战争年代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相互照顾的行为和故事仍然值得我们的敬重和传颂。

幸运的是,在毛主席和许多老战友的关怀下,父亲熟悉了陆迪伦阿姨,我们都称之为小陆阿姨。对小陆阿姨的到来,我们这些孩子们都经历过一个从反对、排挤到采纳、爱惜的过程。特殊是我们了解到,在父亲最困难的时候,他和陆阿姨坚贞不屈,永远保持对国家和军队的忠诚;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是父亲能在六年残暴的折磨下幸存下来的精神支柱;陆阿姨不同凡响所作的一切,使原来误解她的人刮目相看,她扫除了世俗的成见,向世人展示了世上的真爱,在灾难中,她保护了我们的父亲,时刻关怀着我们。我们所有的孩子对她布满了敬意和感恩之情!

父母淳朴的真爱和大爱影响着我们,现在,无论我们在哪里工作,只要到节假日,都会和陆阿姨团聚,各家献出自己的厨艺,陆阿姨也特殊预备可口的湖南菜,让我们一饱口福。这一惯例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2012年2月,76岁的陆阿姨离开了我们,父母相聚天堂安息,他们淳朴深沉的真爱影响着我们子女的一生。我们至今缅怀和感恩父亲、母亲、陆阿姨的关怀和教诲,大爱使家庭也一直保持着协调,互助友爱的真情,我们也教诲着下一代陆续地把这种优良家风发扬光大。

【作者:苏承业】

苏振华

苏振华,1912-1979,湖南省平江三墩乡戴家展人。1928年参与平江农民暴动,1930年加进中国共产党,历任第三军团第五师十三团和第四师十二团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五兵团政治委员,贵州军区政委,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政委,中心政治局候补中心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中心军委副秘书长,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孟玮

孟玮,1920-1992,苏振华第二任夫人,河南邓县人。曾参与闻名的“一二·九”运动,1939年2月奔赴延安参与八路军,在抗大学习,同年6月加进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区队长,冀鲁豫军区宣扬干事,指挥员,一纵家属队副政委。解放后历任贵州花纱布公司经理,中心商业部综合计划处处长,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目录

统筹:张喜斌

上一篇:1949年,湖南一老农找到萧劲光,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这人像是我儿

下一篇:张小斐的狐狸眼妆美上热搜,红气养人是真的!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