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恋情丨窑洞中的婚礼
编者按:
《烽火恋情》一书,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编辑部、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烽火恋情》专刊编辑部共同出品。本书18万字左右,共收录了三十多位开国将军子女撰写的文章,生动详尽地描绘了父辈在战争年代的婚姻故事,讲述了那一代人的不平凡的经历。红船编辑部于每周三、每周六连载《烽火恋情》。
革命者不是苦行僧,不是孤情寡欲,他们在战争年代也有生活,也有爱情。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们的恋爱也布满了浪漫……我们的爸爸王宗槐和妈妈范景明就是这千千万万革命者中的一对。
一九四四年六月中旬的一天,爸爸正在延安党校学习。组织上告诉爸爸,说他的未婚妻范景明来到了延安,现住在贺龙同志领导的联防司令部招待所里,让爸爸立刻往接她。听了这出人意料的消息后,爸爸喜出看外,他们相恋的往事浮现在脑海之中。
爸爸和妈妈相恋已两年多了,红娘是王平同志和他的爱人范景新同志。一九四一年冬,爸爸在晋察冀第三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分区政委王平同志知道爸爸二十六岁了,尚未婚配,就对爸爸说:“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喊范景明,是个党员,十九岁,人聪敏,长得也好,原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后来调到白求恩医科学校学医往了,你们抽空熟悉熟悉吧!”
后来,学校放假,妈妈来到姐姐家,就和爸爸见了面。妈妈中等个儿,举止端庄,面目俊俏,身段匀称,加上那两只水灵灵的大眼睛,一见面就给爸爸留下了好印象。后经几次接触和交谈,他们确定了恋爱关系。一九四二年夏,爸爸离开了三分区,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
白求恩医科学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了树沟大台村。两地隔山隔水,相距远了,见面很不轻易,他们只有靠书信往来交流思想感情。那时通信,不像现在这样轻易。邮件全靠行踪不定的交通员传递。要捎信,得事先写好,揣在身上,待交通员一来,请他捎走。他们每次通信,主要是询问反“扫荡”中与敌周旋的情状,互相鼓励征服困难。相恋一年多后,他们情投意合,婚事摆到了面前。一九四三年八月爸爸临来延安时,已二十七岁,成婚条件已达到,但妈妈尚在学习,按规定不能结婚,否则就得中途退学。为了支持妈妈的学业,他们商量将婚期推迟。爸爸到延安后,延安与晋察冀的正常邮路早被敌人切断,传递信件,全靠地下交通在敌人的缝隙中进行。这一年里,他们之间难得的通信也是靠地下交通传递的。妈妈这次到延安来,事先来不及告诉爸爸。
展开全文
爸爸到了联防司令部招待所,见到了妈妈,他们互道了一年多来的分别之情。接着,妈妈向爸爸述说了这次来延安的经历。
一九四四年二月,妈妈从学校毕业了。巧遇邓华同志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教导二旅西调,王平同志就托教二旅的同志让妈妈一同西行。妈妈骑着一匹骡子,两只小包裹搭在骡子背上,跟着教二旅旅部,顺利地经过了五台、崞县、代县,来到了山西省宁武县的一条小河边。对岸就是同蒲铁路,鬼子的巡逻队、装甲车常在铁道上往返游动。这天上午,当教二旅旅部进进河谷时,敌人的两辆铁甲车向正在渡河的部队拼命扫射。妈妈刚走进河谷的泥沼地段,一粒子弹打飞了戴在头上的那顶肥大的帽子。妈妈四周的几个战士倒下往了,鲜血洒在河滩上。凭着多次反“扫荡”的体会,妈妈没有直接涉水过河,而是招唤护送她的那名警卫战士同她一块向右前方的小桥奔跑。从桥下过了河、到了对岸,跟着突围分队冲过了铁路。不巧,路那边是个高坡,一时过不往,敌人在身后开枪,队伍又被冲散了。她紧紧拽着山坡上的一棵小树,越过山坡,拼命地向右前方跑往。傍晚,妈妈孤身一人来到一个荒山坡上,不见部队的行踪。于是,妈妈从荒地上拣了一堆干草枯叶,展在背风的田埂拐角处,又移来一些石块,利用地形,像燕子筑巢那样码了个窝,度过了冷冷而漫长的夜晚。翌日凌晨,妈妈发现山坡下有条小河,对岸散落着三五户人家,炊烟袅袅。妈妈静静地摸进村子,遇见了一位忠厚老实的大伯,打听后才知道八路军已经进山了。大伯听妈妈是外地口音,又是打听八路军往向的,立刻让妈妈进门洗脸、饮汤、食麦饼。见妈妈双脚都肿了,老汉找来一头毛驴,让妈妈骑着,督促说:“这个村子也常进鬼子,咱们快走吧,路上要是碰上人询问,你装哑巴。”这位善良的老汉,带着妈妈赶了一天路,黄昏时分追上了正在山沟里埋锅做饭的后卫分队。妈妈谢别大伯后,在战士的引导下,又走了一段山路,终于在岢岚东部找到了教二旅旅部。到了绥德,妈妈就住在抗大女生队,一边参与学习和生产劳动,一边等待往延安的机会。
一个月后,晋察冀军区第十军分区参谋长萧新槐同志途经绥德赴延安,妈妈就随同来到了延安联防司令部。司令部的同志一面安置妈妈住进了招待所,一面通过党校告诉了爸爸。妈妈这次西行延安,历时三个多月,真可谓千里迢迢来完婚。此情此景,使爸爸深受激动。
他们当即商量,合写了一份结婚申请报告,交给党校组织上。过了两天,彭真副校长的秘书小李同志通知爸爸:彭真副校长代表党组织,批准爸爸和妈妈结婚,分配一个窑洞供他们作洞房。小李秘书还说,师级干部结婚,党校可以免费给办一桌酒席,宴请八个人的名单由你们自定。爸爸考虑到延安物质条件很困难,就谢绝了。
他们的结婚预备十分简单。八九平方米的窑洞新房里,单人展板旁加了块尺把宽的木板,展着爸爸从山上割来的干茅草;盖的是爸爸普通盖的那条粗布旧棉被。至于摆设,那就更简单了,除了公家的长条板凳和一张旧桌子,就没有其他家什了。
尽管他们穷得叮当响,还是狠狠心,花钱在延安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这是他俩首次合影。
1944 年父母在延安结婚照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是他们完婚的日子。三支部的同志们纷纷前来贺喜。通向窑洞的斜坡路,既窄又险。夜幕下,两名战友主动站在危急地段,担任“交通警察”,确保行人安全。道喜的人们,有的夫妻双双,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而来。大家都一样穷,送不起什么礼物,只能将深情厚谊,凝聚在一张张写着贺词的红纸上。
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进窑洞就笑嘻嘻地说:“我们四人送你们四句话: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
顿时,一阵掌声飞出窑洞外。
接着,郭化若同志打开了他送的贺词: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趁此兴头,陈锡联、栗格、王盛荣、赵敏珍四位同志,献上了他们的联名赠诗: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
由于诗中巧妙地蕴含了新郎新娘的名字,赢得了大家的饮彩。
道喜的人群中,还有赋诗祝贺的。王近山、鲍先志、韩岫岩、韩志新、廖华同志赠诗曰:千里西来,百年偕老,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这时携手进洞房,他时携手上前方,驱逐敌人,共享人间幸福,你俩好象漂亮的鲜花,嫩绿的芳草,争妍斗艳,你俩美好的青春,为着山河生色,祝你俩甜蜜恩爱,祝你俩前途远大。
陈奇涵、卫兵、倪志亮、石玉英,郭洪涛、史秀英、邵式平、胡德兰,这四对夫妇的赠诗点明了爸爸妈妈恋爱和结婚的地点:相识在抗日疆场,合聚在模范的后方,卿卿我我,话短情长,从此花宿双飞,预备弄瓦弄璋。
张庆孚、刘澜波、王凯、何柱成、刘勇猛五位同志的贺诗曰:一个是如花似春,一个是不世奇男,那个家居燕北,这个长在江南。千里姻缘红线牵,你俩相识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人说三岛有神仙,我说神仙在人间。今天恭贺花烛禧。明年再赴汤饼筵。螽斯衍庆,亿万斯年!
延安时期,物质生活贫困,但他们的精神生活是富有的。大家很乐看,碰在一起,常开玩笑。延安当时有出怕老婆的戏,喊做《背板凳》。陈赓、陈再道、王树声、谢扶民四位同志,就把这意思揉在这样的贺词里:“干大事业,背小板凳,两全其美,乐在其中。”
他们把它端端正正地用钉子钉在窑洞壁的中心,同志们见了,笑得前俯后仰。爸爸还跟妈妈开玩笑说:“要注重呀,背板凳的事,我可不干!”逗得妈妈直捶爸爸背。
这些贺诗祝祠都是用毛笔写成的,大大小小,长条条,方块块,挂满了新房,爸爸妈妈实在过意不往,买不起糖块,没有花生瓜子,连碗茶水也没有,好在同志情深,风气也正,谁也不见外,他们俩乐呵呵地站在窑洞门口,把同志们一批批地迎进来,一批批地送出往。幸亏妈妈会唱歌儿,被逗得躲不过往了,就唱一首歌儿,表达感恩之情。正像电影《刘三姐》里所说的:“我今没有好招待呵,唱支山歌敬亲人。”
夜深人静,前来道喜的人们早已退尽了,爸爸妈妈还在煤油灯下仔细地拜读着大家的赠言。长条条、方块块,真不少呀!数数名字,六十五位领导、战友尽在其中,此情此谊,是世上最可宝贵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想把这些都保留下来,可是,在那只能靠马背驮家产的战争年代,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就把内容抄在小本本上,迄今留存,永作纪念。现将部分贺词抄录如下:
有情人竟成眷属,
无产者要立家务。
何思敬 王艾英 恭贺
为革命的事业奋斗到底!
孔 原 敬贺(另赠列宁像一张)
同心协力。
李寿轩 张子英 刘宁一 李淑英 敬贺
互助互爱,携手前进,
努力不息,快乐无限。
张广才 林江 刘宁一、李淑英 敬贺
在马恩列斯的旗帜下携手迈进。
俞屏 李枫贺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余洪远 马 英 敬贺
同船共济。
谭友林 羡汝芳 恭贺
努力学习,努力扶助,
特别要努力把握中心。
罗瑞卿 陈赓 蔡树藩 宋时轮
聂鹤亭 曹里怀 同贺
三天新婚假,爸爸妈妈一天也没有休,仍在各自的岗位上坚持工作和学习。俗话说,患难夫妻情真挚。这一点不错。爸爸和妈妈结婚五十余年,虽然难免口角,但妈妈没让爸爸“背板凳”,爸爸也没对妈妈红过脸,一直和睦相处。爸爸的老上级舒同主任因赴华东工作,提前离开了延安,没赶上他们的婚礼,特于一九八三年补赠了一副对联:“东风化春雨,红日照中华”,经裱褙,挂在家中,以作纪念。父母那代人的感情,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是坚不可摧的,是值得我们这代人永远学习和继续的!
总之,我们的爸爸妈妈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军队,无愧于中国共产党。他们是艰辛的一代,是勇猛的一代,是无悔的一代,是光芒的一代,也是永记初心的一代。作为儿女,我们会沿着父辈未尽的道路,果敢不移的走下往,直到永远!
【作者:王亚真 王亚利 王亚中 王亚英 王亚雷 王亚明】
王宗槐
王宗槐(1915年-1998年),江西省万载县人。1930年参与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进中国共产党。经历了5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分区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副政委,华北军区第三纵队政委,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组织部副部长、秘书长兼总参政治部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昆明军区副政委,第二炮兵副政委。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范景明
范景明,河北省阜平县人,1922年9月出生。1937年11月参与革命,1938年5月参与八路军,1939年4月加进中国共产党。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干事、队长、军医、卫生所长。
新中国成立后,在军队医疗系统任主任、处长,1983年离休。
1955年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并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目录
统筹:张喜斌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