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1979年,沉默多年的徐向前突然提出一重要意见,邓公兴奋得直拍手

电视时间:1周前阅读:1

1979年,多年未参与工作的徐向前,出人意料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召开的中心军委座谈会中露了面,会中他提出一项意见让军中领导哗然,却令邓小平同志乐开了花。

正如大家所见,徐向前这些年已经退居二线甚少参与工作。

但是早年乱世颠沛流离的经历,使他时刻不忘关怀国家局势,以至于提出裁军以聊民生的意见。

这也就注定这个英雄元帅的故事不会因为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结束。

寥寥数语不足以概括英雄的一生,想要了解他还得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

家道中落不坠青云之志

徐向前,十大开国元帅之一。

年幼时期的徐向前家庭困苦,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路,是名副其实的“布衣元帅”。

徐向前出生于1901年的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祖父时期家庭也还尚且充裕,后来家境衰落。

展开全文

父亲徐懋准乃是清末时的秀才,读过书有文化,也算是书香门第出身。

徐懋准除了教书之外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每月领取微薄的薪水以供养家糊口。

徐向前的母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她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拥有着善良、勤劳、纯朴、乐于助人的品行,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好。

徐向前从小就跟着母亲一起干活劳动,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对他儿时的心理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徐向前家里还有兄弟姐妹,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没有钱交学费。

所以徐向前小时候没有接受正规教诲,只有徐懋准在家时才能教他一些知识。

后来,父亲决定送他往读书。那时的徐向前已经十岁了,他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成果好又刻苦。

惋惜好景不长,徐家最终因为窘迫的家境,无法陆续给予他上学,徐向前因此未能顺利完成学业。

16岁辍学的徐向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被父亲送到一家书店往当学徒。

期间,他除了天天大量的劳动之外还尽量抽时间读书。徐向前在这两年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书海中如痴如醉。

书籍使他提高了文化水平,树立了远大理想,产生了为国捐躯的雄心壮志。

这段学徒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身心,更重要的是为他后续革命的种子埋下了根基。

后来徐向前回忆说:“学徒生活,使我亲身感受到店员徒工的生活困难,应该说,这也是上学。我在这个学校里受的教诲,比正规学校要深刻实际的多。”

徐向前虽不能在学校上课,但他对学习的热情始终高涨。

1919年,徐向前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经由哥哥徐受谦推举考进了山西国民师范学院。

他在学校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接收了更为广泛的知识,吸取了更先进的思想。

徐向前受到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熏陶。

他积极关注社会政治形势,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和刊物,这些都促进了他革命意识的觉醒。

徐向前后往返忆道:“开学后三个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对我的思想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逼着我想一些问题。”

毕业后的徐向前决定从事教诲行业,一心传播教诲知识和先进思想,回到家乡在四周的小学当教员。

但是徐向前的教诲事业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顺利。

弃文从军开启戎马生涯

在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思潮,但接受新思想的人并不多,他的教诲思想无法实行,教学工作注定命途多舛。

徐向前毕业后被分配至小学教书,工作认真,满怀壮志。

他在教授书本知识之余向学生传播新思想,对学生讲述五四运动,这种行为引发校方不满,工作没多久就被辞了。

徐向前抉择换个学校陆续从事教学工作,因传播新思想与校方发生争执,再次被辞退。

两次失业的经历,对徐向前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不认同学校的做法。

彷徨无助之下徐向前终于看清了现实,决定弃文从军,学校已无他的容身之处,他的抱负无处施展,学文不能救国。

听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的黄埔军校正在招生后,徐向前报名参与了招生考试,于1924年正式被录取成为第一期学生。

这是徐向前命运转折的一个节点,他在黄埔军校内学习全面的军事知识,进行军事练习。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勤劳刻苦,成果名列前茅,为作战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实战中磨砺了能力,果敢了政治信心。

1925年,徐向前离开黄埔军校。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军队里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谈论政治理想,这使得徐向前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熟悉。

这段短暂的经历让徐向前知识到了共产党人的勇猛无畏,知识到了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的牺牲精神。

在国共协作破裂后,于1927年经樊炳星、杨德魁两位同志的介绍下而加进了中国共产党。

徐向前说:“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军阀混战、国民党腐朽、人民倒霉等现象,使我不得不想,而越想则越觉得国民党不如共产党。”

徐向前加进共产党后,指挥参战了多场战争。

1929年,徐向前先后历经“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并通过三次反围剿的成功体会总结出了七项游击战术。

1930年,徐向前率兵接连攻克了云梦、光山、罗田等县城。

当地群众为了庆贺此次战争,为此编了歌谣——“平汉游击五十天,三战三捷三扩编。红军声势震武汉,革命烽火遍地燃。”

徐向前的威名从此开始在红军内部和敌人中传播开来。

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被任命为总指挥,这是他体会丰盛,出众的作战能力换来的。

红四方面军在他的领导下发起仪南战争、营渠战争、宣达战争,三次战争均取得成功,消亡敌人8000,川陕依据地由此进进全盛时期。

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徐向前极力促进达成国共协作,统一战线共同反抗日本侵略。

他在各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能团结的抗日积极分子,组织开展游击战,严厉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把日寇赶出了晋东南。

此后,徐向前仍然陆续率兵奔走在抗日第一线,为战争的胜利发明了有利条件。

山西是徐向前的家乡,为解放山西他指挥了临汾战争,晋中战争,太原战争,成功实现全面解放山西的目的。

他强调:“打消亡战对敌人要狠!对自己指挥的部队,在消亡敌人的行动上,也要狠!不怕疲惫、伤亡和消耗。”

徐向前在1955年被毛泽东主席授予元帅军衔,他用兵如神,指挥得当,惯于以少胜多,获得了多场战争的胜利,被称为战神。

曾经担任红四方面军第13军政委的李先念也曾回忆说:“向前具有十分惊人的军事胆略,从来不知道惧怕是什么。越是大仗、难打的仗,他越是生龙活虎、倍感兴致。”

1979年初,越南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这也是徐向前指挥的最后一次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保护了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全。

而徐向前在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却在人民的视野中消失了许多年,这是为何?

缠绵病榻不忘军队改革

徐向前敢打敢拼,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落下了不少旧疾。

年少时的徐向前本就身体瘦弱,个子不高,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考黄埔军校时因为体形原因差点被拒。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在延安意外被受惊的马踢伤,造成左腿骨折经常高烧不退,从那时起徐向前的身体就比较虚弱了。

任抗大校长时还患上了严重的肋膜炎,多年的偏头痛也折磨着他。

徐向前为了研究作战方案呕心沥血导致用脑过度,经常头痛欲裂,只能住院治疗。

在指挥太原战争时他带病上阵,病的不能动的情状下只好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在即将取得胜利的前期不得不离开往青岛养伤。

直到1951年身体才逐渐好转起来,陆续参与工作,与苏联谈判时又因醉心工作被累到吐血。

1957年由于偏头痛的经常发作徐向前已经无法正常工作,此后长时间缠绵病榻,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病床上的徐向前始终不忘关怀着国家大事,关注着军队。

1979年1月3日,多年没有参与工作的徐向前,在中心军委座谈会中提出,要陆续进行军队改革,裁减军队。

邓小平听闻他的意见后非常兴奋,当即拍手喊好。

既为徐向前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兴奋,也为他多年如一日的肱骨之心而兴奋。

邓小平同志说:“肿、散、骄、奢、惰,第一个字就是肿。这个肿,我们还没有很好解决;我们新的编制也没有很好解决;在执行规定的编制时,更没有要求大家注重精简,不许超编。”

早在1975年北京召开的中心军委扩展会议上,邓小平、叶剑英就已经对军队整顿的事宜进行了集中讨论。

着重解决军队的“臃肿”,改变军队领导中存在的“软、懒、散”以及部队中“肿、散、骄、奢、惰”的问题。

端正军队建设方针、改变军队作风、调整体制编制、压缩定额,提高军队建设整体水平。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此次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全军总人数减少了13.6%。

只惋惜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由于邓小平同志的暂时离开,裁军计划被迫终止。

徐向前此次重新提出裁军的意见,得到了邓小平的一致支持。

他认为要建设现代化的军队,整顿军队是必不可免的。

军队人数过多也产生了不少内部问题。

并且,基于分析,徐向前和邓小平都认为短时间不会再发生大规模打仗,所以现在是军队改革的好时机。

但是裁减军队也有相当大的阻力,裁谁呢、怎么裁在实际实行时都是问题,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

徐向前再次站出来发言表态,极力支持邓小平的工作。

他鼓励大家:“虽然现在问题很多,但只要大家带头行动,我们的军队就一定能搞好。”

徐向前在军队中有相当高的威信,他身先力行多次号召三总部带头裁员,并意见精简裁军方案,使其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最后,中心军委依据徐向前的意见将方案内容总结为“撤、并、降、交、改、理”。

邓小平还在会议上提出两项改革任务:

一是压缩军队总员额,全军总人数减少100万;

二是改革体制编制,改革和建立相关制度。逐步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机构精干、指挥灵便、装备精良、练习有素、反应快速、效率很高、战斗力很强的精兵。

经历了军队裁员、军费裁减、喊停国防工程等一系列行动措施后,最终在1987年,成功完成了邓小平定下的裁军100万的目的。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裁军行动,极大地改良了军队发展不合理的状况,提高了军队干部水平和军队的质量,省下了一大笔开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徐向前旧事重提,并为推进裁军计划劳心劳力。

他如此费心劳神却没等到裁军计划胜利之时就已经主动辞职退休了,何以有此行为?

耄耋之年英魂陨落

邓小平在裁军计划开始之前大量走访,调查了军队干部的学历、年龄。

依据调查结果展示,干部队伍具有老龄化、学历偏低的问题,现有的干部队伍已经不能再称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2年12月,经过反复斟酌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四化政策。

徐向前自认为年老体弱,精神不济,虽有心为党的建设添砖加瓦但身体已经无法再胜任繁忙的工作,既想给年轻人留下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了支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政策主动辞往职务回家养老。

“弹指一往四十载,长看春意在人间”。

退休后的徐向前坚持读书看报,不让自己闲着。闲暇之余还会往垂钓,享受生活乐趣。

徐向前一生勤俭节约,艰苦纯朴。

他会自己织毛衣,缝补衣服,就算是做了元帅后依然初心未改。一件毛衣穿了三十年,深知一米一饭来之不易,从不展张浪费。他心系人民。

徐向前是穷苦出身,对人民的生活情状相当关注。在知道了大别山区还有人食不上饭后,每每想起来都愁眉不展,为他们向中心写报告,为大别山区的发展提出意见。

家人要为他过生日时,也被徐向前生气地拒绝了,人民的生活变好了远比自己的生日重要得多。

1990年,徐向前因旧病复发,住进解放军总医院,多日的高烧和心绞痛使他筋疲力尽,面容痛苦,身体器官也几乎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特殊不情愿麻烦医院的工作人员,多次向他们表达感谢。

纵然如此境地,徐向前还会向身边的秘书询问国家大事,仍然关怀着党和军队的建设。

同年9月,徐向前留下了三个遗愿,这位为国殚精竭虑了几十年的布衣元帅,永远地离开了。

徐向前告诉家人:“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辞别;二是不开哀悼会;三是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这三条遗愿是一个共产党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党、对人民的奉献——不求惊天动地,孑然一身离往。

结语

徐向前从山西省永安村的一个穷苦孩子到开国元帅,其中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这一生为革命流过血、受过伤。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是徐向前经常告诫儿女的话,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正如李先念在《沉痛悼念徐向前元帅》一文中说的那样:

“一个具有果敢共产主义信心、百折不挠、战斗不息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大智大勇、缜思断行、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坚强木讷、顾全大局、谦逊谨慎、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这就是我在半个多世纪的斗争岁月里,深切了解的向前同志。”

徐向前把几十年的岁月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片拳拳爱国之心无不令人动容。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们有什么想对徐元帅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徐向前,中国青年网

“布衣元帅”徐向前:发明了军史上多项“第一”,央广网

贺龙的女儿为什么说徐向前"命苦"?,中国青年网

宽和干炼——徐向前,北方网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邓小平

徐向前临终遗言:不搞遗体辞别 不开哀悼会 把骨灰撒进大山,人民网

上一篇:枣庄矿工洪振海王志胜参与义勇军,抗日烽火燃烧滕县大赵庄(滕州羊庄)

下一篇:新中国首次授衔的10位独臂将军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