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国家公祭日,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历史相关素材速度来看~

电视时间:1周前阅读:1

晚上好,同学们,今天是国家公祭日

这强大,来之不易!

这和平,来之不易!

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国家公祭日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残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哀悼南京大残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N

ATIONAL

展开全文

M

EMORIAL

D

AY

素材要害词

民族记忆,铭记屈辱,自强不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崇尚英雄,缅怀先烈,尊重历史,弘扬正气。

高考链接

【2021全国高考题】

新高考1卷《石门阵》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

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

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护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期看。

新高考1卷和乙卷文言文

《通鉴纪事本末·贞看君臣论治》)

【2021全国高考作文题】

“青年有为”(全国甲卷);

“修身立志”(全国乙卷);

“体育强身,强弱之辩”(新高考Ⅰ卷);

“成人立身处世”(新高考Ⅱ卷);

“生逢其时”“青年成才”(北京卷);

“铭记历史,树立路标”(天津卷)

其中还包含“红色基因”“时代楷模”“红船精神”“家国情怀”“革命文化”“中国梦”“文化传承”等要害词。

【2020全国高考作文题】

全国1卷“齐桓公 管仲 鲍叔牙 ”

新高考1卷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

【2019全国高考作文题】

全国2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与开国大典庆贺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与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看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2018全国卷1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素材,依据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素材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探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8年浙江卷作文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发明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探求?结合上述素材,写一篇文章。

【注重】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

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往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看点明确,论据妥当充实,论证合理。

名言金句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我们要纪念、哀悼他们,更应该记住他们。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焚一柱香,带走忧伤;

折一枝柳,托付哀愁;

掬一捧雨,洗净尘心;

拭一行泪,祭拜逝者。

天上人间共一愿,生死两隔远相牵。

愿逝者安,生者安!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牢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贺拉斯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结尾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鲜血不是甜露,用它浇灌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雨果

假如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我的祖国》

温热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所谓“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时日。——鲁迅

出色标题

《激活久躲于心的力量》

《在时代需要的地方发扬最大的价值》

《不曾凋零的家国之花》

《情怀家国,方可行远》

《家国放心上,一生功课长》

《把青春相册嵌进时代画卷》

《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绽放光线》

《家国情怀是青年的精神丰碑》

《把家国情怀,化做逐梦之源》

《以“小家”为原点,彰显家国情怀》

《小家和大家,共画同心圆》

《爱如满月,心怀家国》

《你我向上,家国向前》

《丹心从来系家国》

《让家国情怀植根心底》

事例语段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浩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

1835年,有一个同样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的年轻人,提交了一篇题为《青年在职业抉择时的考虑》的毕业论文。在文末他写道,“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他喊卡尔·马克思,至今我们还在从他的思想里吸取向上向前的养分。

人,一旦生在什么地方、长在什么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闾小巷、乡俗民情,便会像盐渍刀斫一样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窝里,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使他一生一世都会与之结下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神往着、追忆着,每每使心中布满温馨,使生活洋溢喜悦。

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小火车列车长刘承光拿着鸡毛掸子,认真细致地擦拭客厅里悬挂着的家训——“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对家风的珍视,在小心翼翼的拂拭中得到淋漓展现。

在今年7月份经济学院举行的毕业典礼上,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在致辞中引用一位战斗机飞行员的话:“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只能为祖国牺牲一次”,让所有在场的人热泪盈眶。这种摄人心魄的爱国主义宣言,也正是百余年来,与国家前途命运亲昵相连的,我们北大人的情怀!(北大教授孙祁祥)

阖家团圆时,还有一群人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这温热“很中国”;丹霞的红、雪山的白,湖海之蓝、沙漠之金,巍巍中华,山河壮阔,这个色彩“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这样的艺术“很中国”……国庆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这很中国”网络征集,网友纷纷用镜头笔录身边的出色,展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一张张漂亮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不彰显炽热的家国情怀。

时间的佳酿如何醉人,越是经历沧桑转变的人体会越深。从食不饱穿不热到丰衣足食,从狭隘的筒子楼到宽敞的生活空间,从坐绿皮车出差到乘高铁出游,搭上“中国号”蓬勃发展的快车,我们这代人可称幸运。岁月变迁中,深刻感受今昔“哪里不一样”,深情感怀现在“为什么能这样”,深切领略未来“应该怎么样”,其中,饱含国庆的意义。(人民日报 陈峰)

家是国的微缩,国是家的放大,我们每个人,正是“小家”和“大家”的连接点。接力国家强大的火炬,也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浇灌祖国成长的森林,也为家庭积攒一片阴凉。建设心仪的家园,其实就是爱国;守护国家的温热,其实就是爱家。(人民日报 陈峰)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激动了无数看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实: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心;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普通的“展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人民日报 石羚)

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鼏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阐明九州一统的看念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纯朴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人民日报 宣言)

媒体时评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作者:李斌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南京大残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残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笔录在册的南京大残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看中找觅启发,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进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残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假如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残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搜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迪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南京大残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迪,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保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第一层启迪,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采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楚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责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第二层启迪,国力更加强大,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倒霉。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期看。

第三层启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摘,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残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残杀”列进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残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神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进到捍卫南京大残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共同建设一个继续繁华、更加安全的世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垦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奉献。

国家公祭日: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

作者:曹鹏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有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些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残杀纪念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残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南京大残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残杀》的展览,突出了欧美人士对大残杀的见证……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南京大残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对南京大残杀的研究和熟悉,如今到达新的阶段。往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残杀档案》列进《世界记忆名录》。进选的11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残杀第一手史料。从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从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到美国人贝德士以及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还包括亲历大残杀人士的若干日记。这些具有毋庸置疑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的素材,对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感性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残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责和篡改历史,也跟大残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残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会大残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抗战研究要深进,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南京大残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实是从新世纪才集中进行的,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目前发现的南京大残杀幸存者仅有400多人,而且尚在世间的只有108人,但他们的口述史大部分已经整理完毕。通过这些资料,人们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惧怕。就像杰佛里•哈特曼说的那样:“在奥斯维辛之前,我们是只能在想象中体验罪责的儿童,而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浩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殊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残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假如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阐明光明从何而来。

历史的镜子,你我都需时时擦拭

作者:崔璨 来源:人民日报

1937年的那个冷冬,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暴的方式进侵了中国南京,用40天的时间残暴杀害30万中国同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觅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往、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

在一档街摘栏目中,主持人提问“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一位老大爷的回答“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都应该牢记历史。咱们不说记着仇恨,但是咱们应该知道这个历史,忘记过往就意味着背叛。”然而,多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以各种手段企图掩盖真相、歪曲历史。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南京大残杀档案》期间,他们百般阻止;2016年,在审订的日本高中教材里,南京大残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一词模糊表述;近期,他们又阻拦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设立“南京大残杀纪念日”……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不仅违犯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设置了路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自愿在为还原南京大残杀的历史真相做不懈努力。小野贤二,一名日本普通工人,对南京大残杀进行了近30年的调查研究,对约300名参与南京大残杀的日本士兵或其遗属进行了摘访,整理了200多人的证言,收集了31本从军日记和其他日军侵华期间的资料。“南京大残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他说,他期看通过这些文字和口述资料,让日本社会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80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洪,撰写了一部名为《南京不哭》的英文小说,告诉西方社会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他说,“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20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从南京大残杀档案列进《世界记忆名录》,到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残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到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残杀纪念日”的动议,可以看到,这段罪责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往八十年,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并未忘却。有历史亲历者感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历史”。当更多人清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捍卫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队伍,才有可能不断壮大。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神往和坚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奉献者、国际秩序的保护者。国家强大了,才有保护和平的资本,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往的苦难与屈辱,更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往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为建设一个共同繁华、更加安全的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正是:警钟长喊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有人问,南京大残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往和未来勾连。

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

这强大,来之不易!

这和平,来之不易!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假如有侵权,请联系高考语文处理。

详情咨询老师微信xmbyuwen,还有内部超实用备考资料赠予

素材怎么用才高分?来看!

超实用👇

高考语文130+备考策略

速速来学习一下

● 「万能优质素材」,赶紧抄到积存本上,绝绝子!

●文化常识之「科举」,一张表搞定,必看!

●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异时评汇编

●分类回纳,超级好记!!高考「常考文言实词」分类汇总!

●2023高考超热主题「强国有我」,实用素材都给你预备好了!

点“阅读原文”跟谢明波老师学语文

上一篇:本周看啥|今年首个爆款《中国奇谭》,坐等第三集《林林》

下一篇:《受益人》吴海悠悠是最大的硬伤,剧情也是硬伤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