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诺兰和《敦刻尔克》,张艺谋和《悬崖之上》太冤了
据说,在网络上存在这样一条“看电影藐视链”:
看欧洲文艺片的,瞧不起看美国独立电影的,看美国独立电影的,瞧不起看好莱坞商业片的,看好莱坞商业片的,瞧不起看日韩电影的,看日韩电影的,瞧不起看港台电影的,看港台电影的,瞧不起看国产电影的,看国产文艺片的,瞧不起看国产商业片的。
其实,笔者还可以在最后加上一条:看国产商业片的,瞧不起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
之前,笔者对这条“看电影藐视链”还有些迷惘,这玩意是现实存在的吗?
原因在于,《悬崖之上》不论是画面、情节、节奏、演技、主题等各个电影要素都是非常出色的,看影效果相当震动,说该片是近十年国内电影艺术的天花板也不算太夸饰。
但是,《悬崖之上》却在网络上遭遇了大量的质疑和差评,假如只是电影艺术层面的争议也就罢了,有些人将自己没看懂的原因回咎于电影剧情紊乱这就太过分了。还有些人很让人无语地将一部两小时的谍战电影和四十集的谍战电视剧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得出结论,电影不如电视剧拍得好,这种做法简直匪夷所思,滑天下之大稽。
《悬崖之上》的遭遇让笔者想起来一部2017年的电影《敦刻尔克》,因为这两部电影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一个横向对比。
展开全文
1、都是国际知名大导演的“第一次”尝试。
2、两部电影都在讲“脱困”,也都存在一个“极简主义”倾向。
《敦刻尔克》将故事的前因和后果删掉很多,剧情聚焦在几个典型人物撤退回国的过程当中。
《悬崖之上》将“乌特拉”任务的前因后果一笔带过,剧情聚焦在四个特工的脱困过程中。
3、几乎没有“外国敌人”露面
《敦刻尔克》里完全没有德国人的影像存在,全是通过子弹、飞机和人影来渲染德国人的威逼。
《悬崖之上》里没有出现日本人的影像,只是在片头一笔带过。
5、影片都有其各自艺术突出点
《敦刻尔克》的音乐由汉斯季默操刀,整部电影都被厚重且真实感爆棚的音乐包裹,在电影院IMAX厅里看影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6、影片的着力点比较集中
《敦刻尔克》的着力点是营造战场上残暴和恐惧的氛围,同时表现出不同的人性状态。
《悬崖之上》的着力点是打造身处陷阱之中的紧张和残暴氛围,同时表现出人性情怀。
可以说,《敦刻尔克》和《悬崖之上》都属于相对比较另类的题材电影,你很难找到像《敦刻尔克》那种拍法的战争片,也很难找到像《悬崖之上》这样拍法的谍战片。
网络打分,《敦刻尔克》高达8.4分,《悬崖之上》只有7.7分,两个量级的区别。
《悬崖之上》被很多人评判为不如电视剧《悬崖》,也不如另一部和《悬崖之上》风尚完全不同的谍战片《风声》。本身这两种对比就非常滑稽,因为这三个作品之间压根就没有可比性。
你看,网络上很少有人拿《敦刻尔克》往对比《挽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之类的影视剧,似乎大家在这时候都明白,电影和电视剧没法类比,相同题材但不同着力点的电影也没法比。
看不懂《敦刻尔克》的看众大有人在,但多数看众都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之前看不懂《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的人一样。
《敦刻尔克》里有士兵表现出怕死,这是人性使然。《悬崖之上》里老张往找孩子,这就是不顾大局?
《敦刻尔克》里汤老师演的飞行员明明可以跳伞却抉择迫降被俘,大家称之为舍生忘死。《悬崖之上》里老张开车闯卡,被质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
总之,假如你想在《敦刻尔克》里找毛病,随随便便也能找出一大堆来,但很多看众都认为那不是毛病,只是自己不理解诺兰。
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当年的《英雄》,一部划时代里程碑一样的国产大片,在国外票房口碑双丰收,在国内同样被骂惨了,评分只有7.5,还不如《悬崖之上》,更别提《敦刻尔克》了。
总有人抨击国产电影这不行那不行,但他们对国产电影导演却始终带着有色眼镜往评判,这真是让人无语。
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3》故事确实没讲好,商业元素也太多,这是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陈思诚的野心,一个让国产电影和国产IP在商业上走向全世界的野心,也许他的步子迈得太大,但称其为国产电影在国际商业片领域的开拓者并不为过,但该片遭受的海啸一样的差评和嘲讽大家也看到了。
难道国产电影永远只能停留在小品电影、PPT电影、综艺电影、翻拍电影的层次上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