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要拼死保护长安不是因为爱国,而是心怀天下

电视时间:6天前阅读:1

上回我们分析了关于这部电视剧里一些带有“穿越理想主义”色彩的政治理念,今天我们陆续分析张小敬和龙波两个主人公的行为和境域。

剧中的人物很多,结局的大BOSS不管是原著中的何监,或者是电视剧中显现的“程序员”徐宾,这两个人的格局都太小,有点“狗尾续貂”的嫌疑。最后矛盾还是集中在了龙波和张小敬这两个第八团唯一活下来的“难兄难弟”身上,两个人的相爱相杀才是全剧的灵魂。

龙波和张小敬两个人无论性格、经历甚至是长相都有点相似,都是“大头”,都有勇有谋,都在烽燧堡战争中死里逃生。但是两个人的行为却截然相反:一个一心要炸了长安城和皇帝;一个一心要保护长安城和皇帝。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另有隐情?

在烽燧堡战争中因为唐朝官场的权力斗争导致整个第八团被当成了“诱饵”,这个剧情和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有点类似,张涵予饰演的老兵谷子地也是纠结与吹没吹号,自己死往的兄弟是“失踪”还是“牺牲”的待遇问题上,这个问题让他的信仰差点坍塌。

知道第八团被出卖真相后的龙波其实也并没有要炸长安城。反而是劫后余生的几个兄弟在长安城里因为各种不公平待遇,导致接二连三的死亡才彻底让龙波和张小敬都炸了。

龙波开始筹划炸了报复长安城和皇帝老儿,而张小敬则直接杀了熊火帮和县尉。

展开全文

在张艺谋的《英雄》里也有这样的体现:当李连杰饰演的刺客“无名”最终懂得了“天下”两个字的意思后,他的行为也就彻底改变了。张小敬也是如此,杀了圣人又能如何?新上来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假如只为个人恩怨,而让天下苍生涂炭,则违犯了自己的信仰。

明朝哲学家顾炎武曾经说过: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出处。

张小敬以“匹夫之贱”着力要保护的并不单纯是圣人和长安城或者大唐,而是整个天下苍生,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守捉郎”。他参军保护的烽燧堡是给天下苍生保平安,所以他在第八团被“出卖”后也没有多少怨言和感觉不公。因为对他而言假如一定要有牺牲,他倒是不在乎为了天下苍生而牺牲,张小敬这种信仰是没有背叛的,不像龙波。

龙波是“愚忠”,他忠君爱国,但是圣人和这个国家却不爱他。当龙波见到圣人,听到他嘴里蹦出的一个个第八团的人名时,当场就激动的热泪盈眶,无语凝噎,以至于双膝跪地。要不是圣人最后装逼过度,人设倒塌。龙波还真有可能放下屠刀。龙波的理想很简单就是第八团,就是想得到组织认可,和谷子地一样。

让圣人挂念就足以让龙波感恩涕零,这种信仰就像海市蜃楼,不堪一击,因为圣人要挂念的东西太多了。

张小敬则跳脱出了这个“小我”境域,跳脱出了个人利益的局限。张小敬深爱着这个长安城,长安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天下,即使是长安城不爱他。

其实真实的李必(李泌)比张小敬境域更高:他一生历仕四朝,才华横溢,治国有方,胸怀天下,不贪恋富贵,清心寡欲。穷则独善其身,隐居山野,富则兼济天下,匡正时弊,可谓一代贤相,也是天下文人的楷模。

当年吴越国王钱俶也是秉承“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的祖父遗训,背负着亡国之君的耻辱,纳土回宋,不但保全了江浙百姓的性命,也换来了江浙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地位。这都是心怀天下之人。

假如你忠于一君,爱于一国,则君有君命,国有国祚。曾经你有多忠诚,将来就有可能有多反叛。假如你爱的是天下,保的是苍生,那么你就是侠之大者。

上一篇:笑话!投资6个亿,被删减了12集的《长安十二时辰》回不了本?

下一篇:《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萧规吊打长安禁军,这点是否符合史实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