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最难的永远是抉择
相比几十年前,如今的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要好。
但伴随而来的,是抉择过多的问题。
因为抉择过多,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多,在做抉择时也会更加艰难。
因为抉择,不仅仅意味着得到,还有失往。
当你抉择了一方,就意味着失往了另一方。
得到和失往,就像硬币的两面,在人生的不同情境会露出不同的样子。
所以说,最艰难的永远是抉择。
近期在优火热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深刻的诠释出这个道理。
《长安十二时辰》是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反恐悬疑剧,讲述的是大唐上元灯节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虽然整部剧有48集,但故事的时间只有十二时辰。
一天能发生什么事情?
大多数人的一天都是一眨眼就过往,但张小敬的一天,除了四处搜集线索,还和狼卫街头追逐,以一人单挑一屋狼卫,架着马车和狼卫街头火拼,找情报捉狼卫捉龙波,每一幕都让人看得紧张刺激。
除了用动作戏份和悬疑情节来营造戏剧冲突之外,剧中还用了另一种方式来营造戏剧冲突,就是一种两难抉择的冲突。
张小敬和李必这两个男主是最有代表性,他们在剧中都遭遇了两难抉择的困境。
展开全文
在前面的剧情中,姚汝能在龙波家里找到一块思恩客的牌子,为平康坊某妓女所有,客人凭此木牌可以直接进进妓者宅邸。
平康坊青楼是一个销金窟,也是官员富豪结交攀附暗中交易的地方,背后势力盘根错节,坊中女子受各方保护。
靖安司无法查出此思恩客为哪个妓女所有。
除了一个人之外,葛老,但他消息不白给,会要对方一件最宝贵的东西作为交换。
张小敬和姚汝能到平康坊找葛老,葛老要当年出卖他的暗桩的名字。
张小敬说他在死牢待了半年,那些暗桩早已不为他做事。
但虎死骨立,张小敬虽然不在不良帅职位,但张小敬刚正不阿,代表一种信仰。
这个信仰才让这群暗桩敢留在葛老那里,偷偷传消息给万年县。
暗桩的工作危急万分,一旦身份暴露,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都保不住,若非信赖张小敬,怎有人肯当暗桩。
可一边是长安十几万百姓,一边是信赖自己的部下。
这一幕看得是惊心动魄,抉择总是非常艰难,但总得要抉择。
张小敬最后抉择长安百姓,牺牲小乙,而张小敬失往的,不仅仅是小乙,还有长安所有不良帅的心。
除了张小敬,另一主角,李必在面临过这种两难抉择的困境。
在何孚袭击林九郎不成,被林九郎扣押相府后。
何老和李必、檀棋迅速赶到相府,但三人也被林九郎扣押府邸之中。
裴尚书起稿了诬蔑太子罪证的口供,并盖上三司的大印。
裴尚书要李必在口供上签字,李必不肯。裴尚书就用檀棋的性命相威逼李必,但李必仍不肯签字。
直到姚汝能说出景龙看旧址躲有太子私会朝臣的密室,太子私会朝臣乃是逆罪,李必见大势已往。
突然想起徐宾说“解决问题的要害就是活着”。李必在供状上签字画押,留檀棋在右相府做人质。
这是个处理得非常好的小细节。
李必不肯在诬蔑太子的状纸上签字,即使用檀棋的性命来威逼也不肯。
可当姚汝能说出太子私会朝臣的罪证后,李必就答应在状纸上签字。
虽然李必不签字,光是私会朝臣就可以定太子的罪,但李必签字是为了太子,是为了找到机会能逃出往,把林九郎独霸三司大印的消息给翰林院的人。
李必此时已经做出抉择,抉择太子而不是檀棋。
虽然最后李必确实有往救檀棋,但经次一事后,两人已心生嫌隙,之后檀棋抉择独立行事,不再依附李必。
李必抉择太子是有理由的,在最开始,李必就誓言要做大唐的宰相,而檀棋,不过是一个奴隶,即使再好,也是一个奴隶。
就如姚汝能说的:“奴,就是奴。”
除了张小敬和李必这两个主要角色,剧中其他配角也都遭遇过这种两难抉择的困境,像崔器和姚汝能。
崔器受了姚汝能的蛊惑,带全体旅贲军叛逃到右骁卫,并且挠走了张小敬。
崔器背叛靖安司是为了前程,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小兵,但在靖安司无人看管时,崔器是抉择恪守军人的理念独守靖安司还是顾忌前程回到右骁卫。
崔器最后抉择独守靖安司。
而姚汝能,在檀棋被扣押相府时,林九郎要姚汝能看管檀棋,李必不回来,就杀死檀棋。
姚汝能是抉择依附林九郎将来可光复先祖和还是顺从自己良心救檀棋。
两难抉择中,姚汝能最后抉择就檀棋。
客看来讲,剧中这种两难抉择的冲突比起那些推理破案的情节更能让人共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这种两难抉择的困境。
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往。
就像张小敬和葛老做交易时,是抉择保护小乙的暗桩身份,还是牺牲小乙换取情报,无论抉择哪一方,都要付出繁重的代价。
而放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有抉择惧怕,不外乎不敢或不能往承担抉择之后的代价。
所以才说,最艰难的永远是抉择。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