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五道杠少年”和“不屑弟”后来怎样?一个民办,一个哈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似乎都有一个心态,就是“看子成龙”、“看女成凤”。
假如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强,这样似乎自己便能在社会中抬起头来,赢得别的家长敬重与钦佩。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许多本该幸福快乐的童年,塞上了他们这个年龄段不该有的东西,从而让孩子失往了那份美好的纯真。
但这种行为真的可取吗?又是否可以为孩子的将来带来良好的效果?
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这里便有一个案例,似乎可以让那些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些极好的启迪。
信赖不少关注新闻的人,曾在多年之前,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两张有意思的照片。
其中一张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稳重的小男孩,在雪地中身着棉大衣,颈戴红领巾,肩膀上挂着一个五道岗的肩牌,作出一副与孩童不相符合的“官派作风”。
而另一张,则是这个小男孩的同班同学,在电视台与媒体摘访这个小男孩时,在背后的不屑表情。
展开全文
这两张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经过媒体的对比,一经上传网络,便得到了网民的浩大反响。
大家都纷纷称那个老成持重的小男孩,为“五道杠少年”;而那个在背后做不屑状的男孩,则被网友戏称为“不屑弟”。
那么,这两个令人记忆尤深的少年是谁?在未来中又各自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这位肩抗“五杠”的少年名喊黄艺博,出生于武汉市,是江汉区滑坡路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黄艺博在父母的极力培植下,怀着他们对于自己的期盼,仿佛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便学习优良,并且踏实听话,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喜欢,像“三好学生”、“优异少年”等儿童奖项,更是拿到手软。
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单位领导,所以在他们的教导之下,黄艺博从两岁时,就开始看央视播放的新闻联播,七岁就开始关注人民日报发表的新闻,可谓是少年“老油条”。
正因为这样,使得黄艺博对于国家大事与发展,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与看法,经常在各种少年闻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在多年的累计下来,竟然达到上百篇之多。
当然,至于黄艺博的这种“童年经历”是否真实,人们的看法就不尽相同了。
在大多数人的人生历程中,两岁别说看新闻联播,怕是连父母完全的话都不一定能听明白;七岁时别说看人民日报,恐怕连三千个汉字都认不全。
但无论怎样,在刊物上发布的文章总是真实的,但其中是否有人捉笔,上面又有多少对国家有用的信息,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反正在人们看来,黄艺博是一个妥妥的“神童”。
就这样,年少的黄艺博得到了浩大的荣誉,时常接受电视台与媒体的摘访,并因为其突出“奉献”,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什么“全国十佳少年”的提名奖,什么“全国五星雏鹰奖章”,什么“全国百名中国优异好少年”等各种少年儿童的知名奖项。
可以说,神童黄艺博将奖项拿得手软。
正因为黄艺博极为优异,在老师与学校教诲局各项领导的扶助下,最终担任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副总队长,成为所有儿童羡慕与钦佩目光中的“五道杠”。
而第二张照片中的男孩,名喊孙童,与黄艺博是同班同学,曾在东方电视台摘访黄艺博时,凑巧将他对黄艺博不屑的表情给拍了下来,结果意外在媒体上爆火。
很多人纷纷对这个小孩不屑的眼神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评论有好有坏,有人认为他心胸狭隘,见不得同学强;有人则认为这才是小孩子最正常的状态,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总的来说,后者的意见更多一些。
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在媒体上照片中,总是持有老成官相的黄艺博,与作“不屑”表情的孙童,在媒体所报道之后,又有怎样的发展轨迹呢?
长大后的黄艺博,其最美好的时光仿佛卡在了小学之中,自从他上了中学以后,其光环便慢慢蜕变,最终成为一名极为普通的学生。
由于此时的学生们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青春发育期,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学生似乎一下子通了任督二脉,天赋大增,在各方面上超越了以往众多耀眼的同学。而恰巧,孙童便是这样的一个孩子。
而黄艺博,就是这样被后浪拍死的浪花。
不过,好在童年时期的光环太过耀眼,双一流的武汉大学向黄艺博抛出了橄榄枝,让其参与了分数要求较低的自主招生。
但惋惜的是,由于黄艺博高考成果不佳,只有477分,达不到武汉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终无缘这所学校,只能往了一所普通民办学校。
而被戏称为“不屑弟”的孙童,则成了另一个反面,成果越来越好,最终在被哈佛大学所录取,成为另一个耀眼的“娇子”。
看着这两个孩子的不同的结果,在唏嘘之下,我们也不由得陷进了深深的反思。
为什么早年十分优异的黄艺博,却最终泯然众人?而那个曾经的无能的孩子,却最终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难道真的是人们口中先天天赋与后天努力的结果吗?
我看未必如此。每个孩子的心智发育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其每个阶段表现出的特征也自然不尽相同。
早熟的孩子在一大群晚熟的孩子中间,自然会表现得比较拔尖,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更早地获得老师与长辈的青睐。
而那些晚熟的孩子,虽然心智成熟较晚,但天赋更好,而且发展前景上远远好于前者。
究竟,一个人要是早早地成为一个大人,当他真正成为一个大人的时候,又哪来的发展动力呢?
就如一把弓箭,弦只有拉的越慢,箭才能射的越远;但要是只拉一半,虽然射出的速度比后者快,但又能飞多远呢?
所以奉劝那些期看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千万不要做一些拔苗助长的傻事。要知道,期看越大,失看也就越大。
你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做天才的下场往往只有两种,要么过刚易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大脑因无法接受远超大脑接受强度的精神能量,最后成为精神病患者;要么就是如仲永一般,在获得一大堆光环之后,泯然众人矣。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