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伤痛,让这个文明古国满目疮痍
新华社巴格达3月18日电 20年前,美国以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随后20年无休止的动荡与不安笼罩在伊拉克人民的头上,让这个文明古国满目疮痍,深陷战争的泥淖。
“巴格达发生爆炸声”
2003年3月20日凌晨,拂晓的阳光还没有照向古老的巴格达城市,防空警报就惊醒了熟睡中的人们,清静的夜空也被战火划破。
2023年3月15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巴格达分社的伊拉克籍雇员贾迈勒站在防爆墙前。新华社发(董亚雷摄)
作为新华社巴格达分社的雇员,我因为战争报道还没有进睡。我赶紧跑到办公室的屋顶,看到天空被防空火力点亮,受到进攻的地方升起浓烟。
“巴格达发生爆炸声”——我迅速抄起海事卫星电话向位于开罗的中东总分社编辑部口述了这条快讯,新华社于开罗时间上午04:30夺先发布。
参与制造这条独家新闻让我自豪,我只能告诉世界这里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露美国占据军的罪行,因为我们国家的历史和发展道路、人民的日常生活,都将被其他国家粗暴地改写。
战争泥淖中的民众
路边炸弹、汽车炸弹、教派民兵组织和巷战……这些年来,伊拉克人民身边的危急随处可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展开全文
2019年7月4日,在伊拉克摩苏尔老城拍摄的努尔清真寺。新华社发(哈利勒·达伍德摄)
我经历过最危急的一次事件是在2006年,当时我乘坐一辆小型巴士路过美军在巴格达西部的基地,在这里遭遇了武装人员和美军的交火。迫击炮和机枪的火力近在咫尺,让人无处可躲,只能认命等待。
当时的紊乱画面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当时有人在哭,有人逃跑,有人躲在路障后面瑟瑟发抖,满车乘客夹在美军和武装人员之间的公路上,还好司机一脚油门载着乘客逃离了交火现场。
被战事在心中留下阴影的不仅仅只有我,半岛电视台纪录片《第五个故事》的导演伊拉克青年艾哈迈德·阿卜杜说,始于2003年的那场战争“给当时年仅九岁的自己留下了心理阴影”。
“我们内心的这个怪物正在追赶我们”,他在纪录片中如此描述对战争的惧怕,并讲述长期的战争给几代伊拉克人留下的痛苦记忆。虽然他多次碰到伊拉克武装民兵和美国军队的交战,甚至有一次的冲突就发生在他家四周,他也不愿再回忆起当时的细节。
多年的纷飞战火和枪林弹雨不仅在伊拉克民众心里留下伤痕,也在无数斑驳的防爆墙上留下战争的印记。防爆墙是巴格达兴起的战争的产物。在美国进侵伊拉克后产生的多年紊乱与危急局势中,这些防爆墙被用来保护政府建筑和一些敏锐地区免受爆炸袭击。
“对于许多伊拉克家庭来说,他们大多都有过悲痛的经历,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家人或者亲戚朋友在袭击中遇难或受伤。”巴格达一家咖啡馆老板赛义德·利雅得说。
美国之心昭然若揭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举起了一管“不明粉末”,声称里面就是伊拉克正在研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久就联合英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打开了伊拉克战争的“潘多拉的盒子”。
2019年5月2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民众在集会上举着反战横幅。新华社发(哈利勒·达伍德摄)
美国经常用“民主”“自由”“人权”等口号来实现其霸权目的。伊拉克民众的亲身经历证实,美国的霸权主义只会损害伊拉克乃至中东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繁华。
依据全球统计数据库的资料,2003年至2021年,约有20.9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战争和暴力冲突之中,约有920万伊拉克民众沦为难民或被迫离开故土。
伊拉克政治分析人士纳杜姆·阿卜杜拉表达,在美国的粗暴干涉下,伊拉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出现了问题。冲突频发,民生难以得到改良,给这个中东国家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
策划:倪四义
监制:李忠发 冯俊扬
统筹:辛俭强 杨骏 赵晖 闫珺岩
记者:贾迈勒 董亚雷 凡帅帅 哈利勒·达伍德 赵伟宏 辛俭强
剪辑:田睿 司源
编辑:马骁 王丰丰 程大雨
新华社国际部制造
新华社国际传播合成平台出品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