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我们的日子:新剧情漏洞,火车倒着开,东北家家都没有热气

电视时间:1天前阅读:1

这剧没法看了,好不轻易看到了铁路制服基本符合年代特色,结果火车还是倒着开的,那是国线啊大哥,你当是矿上运输部的火车呢!都倒着开。

《人世间》的出色

为什么说往年年初播放的《人世间》好看,因为这部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真实。

无论是剧中的人物形象,还是剧中的各种道具、置景,都能做到真实还原。

就说剧中周秉昆居住的光子片,别看也是在摄影棚中搭建的场景,但是那是依据原型100%复原的。

展开全文

还有周秉昆后来花八百多块钱买的那套大房子,那就是真实存在的房子。

以真实的房子做道具,您说就这样的置景,他能不好看吗?

这么说吧,《人世间》的还原度能够达到99.9%,即便有点瑕疵,那也是瑕不掩瑜,被看众漠视掉了。

《人世间》主要描写的是周秉坤郑娟夫妇在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而《我们的日子》中王宪平刘淑霞的故事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

从年代的设置上,可以说两部剧基本做到了无缝衔接。

按说这样的剧非常好拍,也非常的有吸引力,究竟年代的印记,对于广大看众来说,还是心中最为熟知的记忆。

像这样的年代剧,只要做到精准还原,基本就不愁没有看众。

哪怕是剧情中安顿一些比较狗血的桥段,也只能冲高剧集的热搜,而不会影响收视。

《我们的日子》

但是《我们的日子》这部剧,且不说剧情方面有多么的不靠谱,就说剧中那些根本与年代不符的道具和置景,绝对一秒就能让您出戏。

别的不说,先说说这个铁炉子。

不知小伙伴们发现没有,剧中王先平家所在的那个小区里,每家屋里都有这样的铁炉子。

而且这样的铁炉子还不是每家一个,而是每家的每个屋里都有一个。

这就是因为不太懂当年的实际情状,而闹出的笑话。

你知道那些年烧煤取热有多紧张吗?都是凭本给予,一个月几分煤,根本不够烧。

在当年的东北,几乎家家都是烧一个灶坑带做饭,连带着烧炕烧热气。

几乎家家都有热气,这才是东北独有的正确取热方式。

王家墙上挂着的这个温度计。

我敢说在东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没有谁家的墙上会挂着温度计。

一是因为没有那个意识,家长根本不懂得监测室温。

二是即便有那想法,也没地儿买温度计往,而且还是这种带监测湿度功能的。

王宪平与刘淑霞结婚的大幅彩照。

这大彩照看着挺喜庆,但是真的会让人直接出戏,因为那年头真没这东西。

那年头小两口结婚,能有点黑白的2寸照片就已经非常好了,要是想放大一张这么大的而且还是彩色的照片,费用是相当高的,对于个人而言没人会情愿花这笔钱。

这样的小区住宅,看了让人严重出戏。

就冲这个小区的住宅设计,我就敢说本剧的置景部门完全不知道那时候的东北到底是啥样。

王宪平家居住的地方,很明显就是单位自建的住宅区,这种住宅区在当年的东北很普及,其实就是棚户区,在东北也喊趟房,顾名思义就是一趟一趟的房子。

这样的趟房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规划的非常整洁,格局样式也非常的统一,每家的院子都在前面。

前趟房每家每户的后窗正对着的,就是后趟房人家院子的大门,像剧中这种两家大门对着开的,根本就没有。

王家屋内的顶棚。

不得不说王宪平家室内的这种顶棚在当时来讲实在是太高级了,应该都是在市中心区的日本房内才会出现,国产的住宅根本没有这么精致。

所谓的日本房,其实就是日本人在侵华时期留下的民用建筑,这种房子在东北大量的留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被楼房取代。

家家门口挂着的这个信箱,说实话,这个当年真没有。

在1980那个年代,在每一个街道办所在地的中心商业区,都会有一个邮局,比如海淀区的三里屯街道办公室所在地,就会有一个三里屯邮局,四周百姓大家寄取信件都会到这里。

像这种家家门口挂邮箱的,只能是编剧自己的想象。

还有王家这个粘着白瓷砖的厨房,这也太过于夸大了,这样的水池子、灶台只能是单位有,个人家倒是想搞成这样的,可是没地儿买瓷砖呢。

还有这个火车,你敢说这是1980年的火车头?那时候的东北,看见最多的就是蒸汽机车,像这种内燃机型的,根本看不见。

而且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铁路职工的制服倒是很符合实际,但是火车却是倒着开的,谁家的火车能倒着开?这应该是本剧最大的忽略了吧。

还有火车站的三品检查处,那年头哪有这意识呀,假如都有这意识,那国家的铁路早就飞速发展了。

看来年代剧,还是要遵循年代剧的特征,还原年代剧的样貌。

假如都像剧中这样,看着似乎符合年代特色,实际都是用现代思维构想出来的,那就只能是笑谈了。

END

上一篇:《我们的日子》突然跳成大学生青春爱情剧,剧情越发狗血

下一篇:电影版《狂飙》,剧情离谱,五都头比高启强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