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肃地名里的故事
地名依托着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讲述着一段汗青。地名做为描述一个处所的最显著标记,往往蕴躲着丰富的天文和人文信息,其定名体例也是多种多样。
每一个地名背后,或拜托着人们的美妙愿看,或见证了行政区划的沿革与变迁。让我们与各人分享甜肃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尝刻在那片地盘上的文化基因。
地名里的甜肃
甜肃有着悠久绚烂的汗青文化和特殊多元的天然光景,在各个汗青时代人们给地名注进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只凝聚着几千年来人们关于天文、人文的熟悉,也隐躲着许多源远流长的汗青信息。探觅地名,有助于读懂甜肃。
在甜肃,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是酒泉;大禹治水,导河之洲——是临夏;源自“天河灌水”传说的是天水;张国臂掖,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的是张掖、武威。
读一读那些地名,便能将人们带进汗青文化长廊,似乎置身于曾经阿谁雄姿英才的年代,不由感慨汗青的汹涌澎湃,那即是甜肃地名的魅力……
甜肃事实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地名中,有以山定名的,有以水定名的,有以人定名的,有的地名是多个地名的合体,如甜肃。
甜肃古为“雍梁之地”。相传夏禹划全国为九州,甜肃境内分属雍州西部和梁州北部。甜肃古称“陇西”“陇右”。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陇西郡”,因地在陇山以西得名。其时管辖范畴比今甜肃省范畴小,辖洮河中游、渭河上游、西汉水上游及今天水市部门地域。唐代置“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青海湖以东,新疆东部以东地域。古代以西为右,故名“陇右”。所以“陇右”即成为甜肃省的特称,简称“陇”。但今人所说“陇右”,一般是指陇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域。
甜肃简称“甜”。西魏时始改张掖郡为甜州,以境内之甜峻(浚)山得名;隋时为“肃振国威,以通西域”,改酒泉郡为肃州。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党项族李元昊攻取甜州。1036年相继攻下瓜州、沙州、肃州,敏捷掌握了全数河西走廊和黄河东部部门地域。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因在宋之西方,史称“西夏”。李元昊分“国内诸州计之总兵五十余万”为左、右厢,设立12个监军司,此中“甜肃军司”驻甜州,“甜肃”一词首见于史册。
甜肃一名,取甜州、肃州首字而得。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甜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甜肃行省,治所甜州,下辖2曲隶州、5属州。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设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县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正式改名为甜肃布政使司,移治所于兰州,兰州成为甜肃省会,延至今日。
地名里的汗青积淀
甜肃,形似一柄玉如意,镶嵌在中国邦畿的西北部。甜肃的风貌丰富多元,那里有九曲回肠的黄河、三千年不倒的胡杨、萧条无垠的沙漠滩、一看无际的戈壁,也有秀美的塞上江南、辽阔的草原池沼、连缀的宏伟雪山……想象在雅丹魔鬼城看日落、在新月泉听那首扫荡心灵的歌谣、在沙漠滩上仰看祁连雪线,在戈壁里骑着骆驼,听着驼铃声声响的那一刻,几千年的汗青与沧桑劈面而来。
在甜肃,不能不提河西走廊,它是一段通往文明交汇的道路,是商旅连绵的古道,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碰碰的通道。公元前138年,27岁的张骞手持汉武帝授予的符节,凿空西域,自此,今甜肃境内被中心王朝所掌握。据《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敦煌两郡。因地在黄河上游以西,故称河西四郡。
酒泉,在甜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西倚嘉峪,自古为通西域的孔道,隋时曾改名肃州。酒泉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据《汉书·天文志》载:“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唐代颜师古也说:“旧俗传云,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酒泉”之称由此而来。还有一说,相传骠骑将军霍往病出征匈奴获胜,汉武帝恩赐御酒一坛。霍往病为让将士们共尝琼浆,将御酒倾倒进金泉之中,与寡同饮,故称此泉为“酒泉”。
敦煌,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十六国前凉定都于此,北周改名喊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留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喊沙山﹑新月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喊沙山·新月泉,位于敦煌城南五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从古到今以“戈壁奇看”著称于世。喊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喊沙山,其山工具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喊,此即“沙岭晴喊”。新月泉处于喊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别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始称新月泉。水量甜洌,廓清如镜,绵历古今,沙不进泉,水不浊涸。铁鱼鼓浪,星草含芒,水静印月,荟萃一方,故称“月泉晓澈”。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进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俑
张掖,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觻得(今甜肃省张掖市西北。晋改名永平,隋又改名张掖,移治今张掖市)。辖境相当今甜肃省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域。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曾定都于此。西魏时曾改为甜州。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甜州为张掖郡。当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冲要;水草丰美,有畜牧之饶。境内山丹河及黑河浇灌便当,农业兴旺。有“金张掖”“塞上江南”之称,遗存有大佛寺、木塔寺、黑水国城堡遗址及汉墓群、鼓楼等名胜奇迹,为中国汗青文化名城。
焉收山,两汉期间《匈奴歌》中有载:“失我焉收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五代诗话·稗史汇编》有载:北方有焉收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做胭脂。所谓“胭脂”,现实上是一种名喊“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频频杵槌,淘往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故因山上盛开胭脂花得名。
吟着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睹大漠孤烟、长河夕照的塞外光景。
位于嘉峪关市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处的文殊山,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收脉,隋曾名昆仑山,唐又称洞庭山,后建文殊寺称今名。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文殊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期间,详细年代不成考。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
武威,原匈奴休屠王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往病西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寡四万余降汉,河西走廊纳进西汉邦畿,西汉王朝起头向河西移民。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摘纳张骞定见,欲招乌孙东还居浑邪王之地,乌孙东不愿回还,于是汉武帝决定在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后又置武威郡,以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武威由此得名。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在西北设凉州刺史部,辖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张掖郡、陇西郡等十郡,大致管辖范畴是今甜肃、宁夏及青海省东部。“凉州”一名由此始见,意为“地处西方,常冷凉也”。假设有幸行至此处,即可吟一首凉州词:“葡萄琼浆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即催。醒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品一品诗人王翰昔时的豪放奔放。
宕昌县官鹅沟景区
地名里的汗青故事
甜肃,是一个具有汗青故事的处所。每一个处所,每一个地名,都可能隐躲着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仇池山是传说中华夏人文鼻祖伏羲的降生地和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处所,也是古代氏族的发源地,魏晋南北朝期间,自公元296年氐族领袖杨茂搜在仇池山成立政权,至公元442年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仇池国先后存在了134年。
秦始皇同一六国后,渭源为陇西郡所辖九县之一。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首阳县,治今清源镇东北,属陇西郡。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称渭源县,以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为渭源郡治。
宕昌,别称宕羌。宕昌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羌水东南六经宕昌城东”的记载。宕昌一名有多种说法,一说为魏晋南北朝期间生活在陇南山地和甜青川草原边境的一收羌人的名称(与钟羌旦昌同)。另一说为晋时羌族梁勤自称宕昌王,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成立的羌族政权,于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北魏确认宕昌国为其属国。还有一说为宕昌国的国都宕昌城。《说文解字》:“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宕昌羌即栖身在有日光洞屋的人,宕昌国就是栖身在有日光洞屋的羌人成立的国度。
地名里的不变强盛
甜肃的地名,也拜托了老苍生饱尝流浪战乱之苦后,最真诚的心愿。好比定西、平和平静、不变、永登、永昌、永靖、和政等。包罗甜肃,甜肃的“肃”,隋时为“肃振国威,以通西域”,取意“肃静宁边”。甜肃的地名,自西汉期间霍往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后确立,大部门在数千年来连结不变,不曾变更,沿用至今。
平凉之名,一说前秦苻坚358年攻伐凉州,取“平定凉国”之意。现另有看点认为取期看凉州“安然平和平静”之意。平凉,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6年),伐义渠后在崆峒境内置乌氏县,为中国最早的县之一,也是境内设置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县级区划。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辖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陇水之西,故名“陇西”。《史记·秦本纪》记载:“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陇西”之名始见于史册。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8月,李宪收复西夏占据西市新城(一做西使城)。同年十月甲戌,宋神宗赐名“定西城”,取“不变西边”之意而定名,此为“定西”得名之始。
平凉崆峒山的云海景看
地名里的神话传说
甜肃,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处所,中国的许多上古神话传说,都在那片地盘上生根抽芽。
三危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后在《史记》五帝篇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回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危山是西王母与三青神鸟栖身的处所,陶渊明曾著有一诗:“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同情。朝为王母使,暮回三危山。我欲因而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天水素有“羲皇故乡”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天水城北的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卦之地。明胡缵宗《卦台记》云:“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又云“陇坻亘于东,墨圉雄于西,番冢屏于前,崆峒看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则渭河纳陇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向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落日返照,其台腾射”。此为三阳之名,又称“三阳开泰”,传为“羲皇故乡”。
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佳誉。传说,人文鼻祖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摄生之术,并拜其为师。《庄子·在宥篇》记载有“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工作。
鸟鼠山,是渭水发源地,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门。《禹贡·导水》:“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同穴,其鸟名。其鼠名鼵。”《山海经·西山经》有“鸟鼠同穴之山”。“鸟常在外,鼠常在内共穴而居,故山以是得名。”
“卓尼”系躲语“焦乃”之转音,其名始于元代。卓尼一名有两种说法,一说相传卓尼杨土司鼻祖曾觅觅丧失之牛至此,暂寓于今日卓尼禅定寺处所,用松枝结屋而居。后报酬纪念先祖开发之辛勤,因以卓尼为名。还有一说卓尼为躲语两棵马尾松之意。元元贞元年(1295年)元世祖邀请西躲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洛哲坚赞赴北京,路过卓尼时,见此地山清水秀,苍松翠柏。便命其门生喜绕益西留下来,在有两棵笔直而形如华盖的马尾松处建寺。本地躲语称为“焦乃”,因而,“焦乃”从此便成为寺院名,继而成为地名,后来,“焦乃”演化成为“卓尼”。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是汉风烈烈的甜肃;“葡萄琼浆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即催。”是唐韵里浪漫的甜肃;“羲皇画卦”“皇帝问道”是神异莫测的甜肃。
打开甜肃地图,地名可谓是“活化石”,一地之名,不只笔录着本地的汗青,也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记忆。
(做者: 武江民 木之尧 墨晨 西北师范大学甜肃省地名研究中心)
( 来源:甜肃日报)
(转自:甜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