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书的秘密
01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间隔洛阳不远的司州汲郡(今河南卫辉)发作了一件大事。
一个喊禁绝(音“否标”)的盗墓贼偷偷潜进了一座古墓。
墓道里乌黑一片,他随手一划拉,摸到一把“干柴”(竹简),点燃来照明。
成果令禁绝大失所看——面前是成捆成捆的竹简。
盗墓为的是取财,竹简对他来说,分文不值。
禁绝把竹简翻个底朝天,也没发现大堆的金银玉帛。
拿了一些值钱的工具,失看的走了。
第二天,村民们看到浩荡的盗洞,跑往报官。
官府立即组织现场排查,发现,烧得残破不全的竹片竟然上面有字,曲曲弯弯状如蝌蚪,甚是蹊跷。觉得那“蝌蚪”非统一般,立即飞立即报朝廷。
那批竹简就此由汲郡运到了京师洛阳,足足几牛车。
晋武帝司马炎令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以及一多量学者负责整理。
通过整理,人们发现,本来盗墓贼挖开的墓是战国时代的魏襄王墓。
竹简长二尺四寸,每简40字。
因为在汲郡发现的,便称之为《汲冢书》,又因写在竹简上,称之为《竹书记年》。
通过研究发现:
那是一本由魏国史官编辑的史乘
记载了从三皇五帝起头到魏襄王期间的汗青
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摆布,比司马迁的《史记》可能早了200年
《竹书编年》逃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正经的上古典籍!
02
先不说竹简上的内容,单从现代考古学的思维与手艺来看,那个故事便有破绽。
我们都晓得,竹片和木片属于有机物,难以保留。
最有利于地下文物保留的情况有两类:
一类是埋躲在枯燥地带,敏捷失水。如许各类物量难以电离,细菌也不容易存活;
另一类是,隔断氧的情况。
那一类又包罗两种情状:
一种是地下水位高,翰札不断泡在水里,或者被泥水密切包裹。如许就隔断了氧,那种情状最为多见。
别的一种就是自己墓葬密封性极好,墓内发作早期陈旧迂腐,将氧消耗掉,之后墓室内就处于隔断氧的形态。
如,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山东的银雀山汉墓,都是那种情状。
现实情状也是,自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中国出土翰札最多的地域以枯燥的西北和地下水位高的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最为集中。
03
我们再看一下,翰札的考古发掘难度极大有多大!!!
以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发掘过程为例:
1、因为地下水位高,椁室中积水良多。发掘清理工做须从抽水、排水起头。
那个过程中,假设操做失慎,很随便把轻薄藐小的竹简一同抽出来,就毁了。
2、抽水完毕之后,进进提取环节。
古代造造竹简时,颠末取材,削造,烤青那些工艺,竹木本来的生物构造遭到毁坏,履历浸泡以后,竹简往往都有极高的含水率。
根据现实体味,饱水竹简刚刚出土时柔嫩得就像刚刚煮了,但还留有白心的面条。
所以说,提取是一项很详尽的工做。
墓葬中的翰札,往往是以捆扎形态呈现的,那时需要先摘取初步固定的办法,再停止整体提取。
而本来在墓中就发作了漂移,呈散乱形态的竹简,提取时,往往要先用吸水性较好的纸张,从竹简下渐渐插过,垫起竹简,再行抬起。
如许才气包管竹简的完全。
提取出的竹简,能否就能停止整理了呢?
不是的。
竹简在地下埋了千年,被发掘出来时,它就与新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不服衡,因而在出土最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随便发作猛烈改变。
例如,
接触氧气,发作的墨迹褪色;
离开水之后,发作急剧缩水;
那关于竹简来说,都是致命的。
【保留再好的竹简碰着空气,几秒钟,最多1分钟,就会变黑】
那就需要在出土短时间内,将其妥帖浸泡在蒸馏水中漂洗,之后停止封锁转移(转移过程,要尽可能避光)到室内。
室内清理阶段,先将竹简颠末初步判读排序以后,再别离拆进若干器皿。
点洗,不克不及急,避免把字一路洗掉了
然后逐渐用5%浓度的乙醇溶剂的PEG(一种高分子素材),对竹简停止浸泡。
那个办法的根本原理,是用PEG来渗入代替竹子原细胞中的水,颠末频频渗入之后,竹简的强度就大大加强了。
还不算完。
因为如许仍是不克不及有效避免墨迹的氧化和褪色,还需要用甲基丙烯酸树脂,停止喷涂封护颠末那些工序。
竹简的清理封护工做,才算根本完毕。
然后才能够停止详尽的研究、整理、释读。
所以,现实上良多竹简从发掘出土,到整理完成、素材公布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短则五六年,长则二十多年,以至有些出土至今快30年了,完全的材料都还没有公开。
固然比来摘用了新的高科技显影手艺来搀扶帮助清理,但是那个工做的效率仍然很低。
04
西晋详细什么情状我们如今不晓得,但禁绝是点了火的。
证明他进往魏襄王墓的时候,墓室内已有大量氧气。
也就是说,从他盗墓起头,到被人们发现,到现场勘查,到把那些竹简运到洛阳,停止释读,那段时间,是完全够竹简发作完化学反响的。
西晋人又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提取手艺,更不晓得避光。
所以那批竹简被发现之后,应该只要一个结局,逐步成为一堆垃圾。
【一根原则尺寸的出土竹简,假设不经任何处置,放到天然情况中贮存,它会因脱水而招致内部构造坍缩,进而酿成一根不敷一毫米宽的“牙签”。】
05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竹书编年》的文本内容。
试摘几例如下:
1、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墨,使不与父相见也。
2、王亲禽帝受辛于南单之台,遂分天之明。
3、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厉王死,宣王立。
第一条,写尧被舜囚禁了;
第二条,说武王伐纣姬发把商纣擒住了;
第三条,把周召共和推翻了。
《竹书编年》的那3条,都是孤证,从此外书里找到比照史料。
根据“孤证不立”原则,只要一条证据撑持的结论是不克不及成立的。
4、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平分之。
——说伊尹自立后为太甲所杀。
而关于伊尹自立后为太甲所杀那个笔录,已被现代考古发现证伪。
跟着殷墟甲骨被越来越多发掘出来,我们看到的文字素材展现:历代商王是把伊尹和商汤放在一路祭奠的。
假设伊尹实为太甲所杀,为什么他还会被祭奠?
实如《竹书编年》记载,商人是傻?仍是笨呢?
06
因为西晋自己立国不正。
禅让是个好理由。
可司马昭施行的时候,崇高乡公曹髦偏偏不按剧本走,那戏就唱不下往了。
发现《竹书编年》的279年,上距曹魏消亡还只要14年,一代人还没过往。
做为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那时候能怎么办?
本身哄着本身玩儿,闹欠好趁便在千年之后再哄哄后人,也算不测之喜了。
当然,《竹书编年》不会是彻头彻尾的100%假书。
造假书更高的境域就是半实半假,一眼就让人戳破有什么意义呢?
那一点上,晋朝人还有个黑汗青,那就是今本《尚书》。
东晋到南方立国,立博士官传经学,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就假称那是西汉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而且还冒称孔安国为那五十八篇做传。
那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尚书“伪孔传”的来历。
那五十八篇中,此中二十八篇与今文尚书完全一致。
但《泰誓》与“逸十六篇”皆系伪造。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