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俞氏家族150年前很狼狈,陈寅恪父亲关照
(▲陈寅恪先生。图片来源:收集)
摘要:义宁陈氏起家,源于陈伟琳组建义宁州泰乡团练,对抗承平军,相持数年,名扬四方。俞明震受困于科场不得志,家道衰落,以游幕为生,以至需妹夫陈三立援手谋生渡贫。
陈寅恪在中国史学界、文化界的声名无需赘言。有些读者恐怕和笔者一样猎奇:陈寅恪是如何炼成的?天然就会存眷他的生长情况、文化基因和学术脉络。
张求会传授持久处置陈氏家族的文献整理和研究,20年前就出书了《陈寅恪的家族史》,2007年有2.0修订版。那部《陈寅恪家史》不只重写,并且新增15万字。一册在手,尽可透视陈家二百年。
《家史》积淀深博,考证扎实,文笔谨严,不断改进,在百年巨变的时代画卷中,浓缩了陈氏家族的磨难史、斗争史,也浓缩了中国近代史、文化史。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文化价值,读者既可称心猎奇心又可称心求知欲。
此中陈宝箴传比陈三立传的信息量更多、可读性更强,因为前传本色包罗了后传的青丁壮。笔者用一周时间先速读、再精读《家史》,测验考试用“四脉”的框架介绍粗浅的读后感,抛砖引玉。
血脉:“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家史》开篇就考证陈氏先祖为客家人,1062年由江西九江迁福建上杭,1733年又从上杭返迁江西修水。客家人持久“在路上”、“在流落”的特殊履历和心态,是解读
陈氏家族第一个DNA
,假设做者单列一节展开,也许更有助于读者解读陈氏三代的人生轨迹。
例如,《义门陈氏家法》33条有数百年汗青、崇文重教和族内互助的传统,在客家人中其实常见,无妨延伸考证;又如,土客矛盾很猛烈,以至有武力和暴力,官府偏土着土偶,客人常食亏,广东发作“土客大械斗”13年(1854-1867年),死者数十万,伤者无数,所以客家人组织团练侵占也有传统。
罗香林在典范著做《客家研究导论》中得出客家源流“五次大迁移”的结论。从陈氏先祖迁移时间和地点揣度,可划进唐末宋初的第二次大迁移。问题是为遁藏战祸,客家先民从江西迁到福建上杭、广东梅州一带,再往南多出海赴东南亚,回迁江西少。
陈氏家族第二个DNA是先祖贫贱。
先祖在上杭很艰辛,就是无产穷户,出路很窄,迁回修水如书中所言也是“棚客”,曲到1793年兴建新宅凤竹堂,“成为陈家彻底脱节贫贱的一个重要标记”。
父因子贵,祖因孙贵。2013年3月,始建于1831年的陈宝箴、陈三立故宅,做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列进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名单。
封建朝代的家族联婚,利益千头万绪,讲究门当户对,《红楼梦》中就有良多精妙复杂的描述。陈宝箴与承平军奋勇做战,先后结识两位亲家:其一,湖南永顺知府张修府,14年后其子三畏迎娶张四女;其二,江西驻军将领席宝田,长女石龄嫁与席次子曜衡。都是陈氏高攀,可见其人品才调为官阶更高的同僚必定,对提拔家族地位和此后仕途亦有潜在收益。
《家史》尊重史实,坦陈陈氏起家,源于陈伟琳组建义宁州泰乡团练,对抗承平军,相持数年,名扬四方。就动机而言,主看上是庇护家园(承平军攻城之后军纪松弛,烧杀夺掠状如匪贼)、庇护文化(承平军扩散外来教义),客看上确实有协助清军削弱、镇压承平军感化。
尔后陈宝箴与兄弟率领团练协助清军收复义宁州城,因战功授候补知县,又在湖南率果健营对抗承平军翼王石达开的强大攻势。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差点镇压广西的农人起义,在征途中往世。农人起义其实不一定是先辈消费力的代表,其实不一定都是好的,官军其实不一定就是田主阶级爪牙。“兴,苍生苦;亡,苍生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心古》)以孟子的民本视角,谁做皇帝不重要,老苍生过上好日子更重要,政权才有合法性和继续性。
汝果欲研史,信息在史中。根据做者扎实详尽的考证文献,有兴致的读者各取所需,停止二次分析,会有新的收获,并且有趣。例如中国近代史声名显要的绍兴俞氏家族,150年前就很狼狈,远非名门。
1882年,30岁的陈三立继弦18岁的俞明诗。岳父俞文葆历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只是正七品小官。小舅俞明颐娶曾国藩孙女曾广珊为妻,陈、俞、曾三家通过姻亲联为一体,那是后话。
大舅俞明震受困于科场不得志,家道衰落,以游幕为生,以至需妹夫陈三立援手谋生渡贫。《家史》引述,1887年2月,陈三立致函世伯、江宁布政使许振祎,婉言俞明震及其弟次年“赴京兆试,而游费无所出”的窘境,求为“饥驱出门”的内兄在江宁“营一栖行”,“冀岁进稍丰,了其贫累”。
陈三立现实主持湖南矿务总局,也不避嫌,为俞明震在总局内安放职位;即便俞去职后,仍然致函总局,对峙“俞恪士(按:俞明震字)薪水照发”,招致与张通典的矛盾和误会加剧。
(本文为
《义宁陈氏“四脉”与士族道统──兼评〈陈寅恪家史〉》
第1节“血脉: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