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纪念、死亡与生命的?
博物馆里的“生命树”
编者案:清明时节刚刚过往,每年的初春,人们在细雨中扫墓祭祖,也在晴天气里出游踏青。一年中可能只要如许的时刻,人们才会认实根究和议论生与死的意义。那场存亡看的摸索与根究,在差别文化布景的国家里也同样存在,对祭奠、墓园等意象也有着差别的表示形式和风俗。
虽然文化的差别招致差别的存亡看,但只要不竭根究、理解存亡,才气够解答何为自我、何为世界、何为存在。本期聘请几个国度的做者,介绍本地人是若何理解纪念、灭亡与生命的,搀扶帮助各人读懂差别国度的存亡文化的意蕴。
丹麦:那里有座“生与死”的博物馆
在世界上良多国度,灭亡都是一个很繁重的话题。人们不肯议论灭亡却又不克不及回避,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将面对灭亡,都将面临家人和伴侣的逝往。即便灭亡是天然法例,射中必定,人们也无法消弭那种禁忌。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却有如许一家博物馆,通过永久性展览为关于灭亡的深思性对话创造了一个优良的起点。它的名字喊“生与死的博物馆”。
由非盈利组织运做旨在突破灭亡禁忌
“生与死的博物馆”位于哥本哈根富贵的闹市区,是一座大楼的一间小门脸,固然外表看起来就像一栋通俗的民居,但在大门侧面墙上却鲜明标注了“存亡”字样。我曾做为医护练习生,由学校组织参看了那里。
存亡博物馆现实上是由丹麦国度存亡协会运做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努力于突破关于灭亡的禁忌,确保每小我都能有威严地告别生命。该协会旨在搀扶帮助逝者及家人若何安放最初时刻,引导关于灭亡和有威严离世的话题。那家博物馆不只为教导系统和通俗人群供给关于灭亡话题的展览和信息传递,如举办展览、活动等,还供给与灭亡有关的现实问题的征询。
负责教导机构导览的馆员招待了我们。我们参看的次要内容有:最初时刻和有威严地离世,逝前愿看,吊唁与悲悼形式。在进进四个主题空间之前,会看到一棵生命树,参看者能够把本身生射中最重要的愿看和想到达的人生目标写在树叶形的纸片上,然后挂在树上。翻看那些树叶,对参看者而言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震动。在留言中,我看到如许一句话:“我期看有一个好死。”“好死”在丹麦语里就是两个极其通俗的词,但呈现在如许的场景中,却让人慨叹良多。穿过片片树叶的裂缝,能够间接看到灵榇室里白色的棺材,那种空间上的反衬预示着存亡之间的一定联络,而“好死”则意味着在家人的陪同下宁静和称心地离世,那何尝不是人生的更高境域呢?
差别主题空间表现多角度生命关心用平静、安然取代灭亡惧怕
在“最初时刻”主题空间,屋子被安插成一间通俗居室的容貌:书桌上摆放着盆栽,墙上挂着画框,还有书柜、椅子和临末者的床。
临末者的床靠窗,据说是为了便利逝者的灵魂飘出窗外。在如许的空间,能让临末者感触感染到生命最初时刻的平静与安然,在爱的气氛中向亲人表达最初的告别与愿看。
在“根究”主题空间,墙壁上列举着一些问题,能够做为对逝者死后事的参考。好比,在哪里举行仪式,若何粉饰棺椁,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讣告该若何写,火葬仍是土葬,墓碑的款式,葬礼上唱什么歌,社交账号能否封闭仍是保留做为家人伴侣纪念的网页等。
“最初的告别和葬礼节式”是摆放棺材、骨灰盒和墓碑的主题空间。棺材里面放着一些逝者期看随葬的物品,好比孙辈送的绘画和小造造。
最初的主题空间就是“吊唁和回忆”,从天花板垂吊下来的照片随意扭捏,那种不经意间瞥到的浅笑与甜美似乎光阴机,带我们回到过往的美妙霎时。
不只是医学生教学方案的一部门也成为儿童和年轻人承受生命教导的场合
存亡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功用是社会教导。有良多正在承受社会和医护范畴教导的群体把参看存亡博物馆,领会灭亡当做教学方案的一部门和理论进修的填补。通过参看,学生不只能够领会在丹麦若何处置灭亡和丧葬,促进他们对灭亡的伦理讨论和存眷,还能够让学生体味哀痛和驰念的意义。对灭亡领会得越多,在心理上预备得越足够,未来在工做中越能沉着淡定空中对他们的办事对象,如养老院的白叟和病院的病人。
此外,我们经常忘记,儿童和年轻人也可能从小就履历灭亡,而且在亲人往世时毫无预备,因而学校教师也会带小学生和中学生来参看,让他们有时机领会关于灭亡、哀痛和丧葬等难题,还能够搀扶帮助他们面临本身,处置失往亲人的痛苦。
如许一个展现存亡的场馆的呈现,或许让更多的人起头根究他们本身人生的起点,起头在家庭内部以一种更开放的体例和家人展开讨论。
墓园是逝者与生者共享的
充满阳光的美妙空间
像“生与死的博物馆”表现出的那种宽大和合成的立场,在丹麦的墓园文化中也可见一斑。创建于1760年的哥本哈根北桥墓园是丹麦更大和最古老的墓园,因那里安葬着许多名人而闻名,如安徒生。现在,墓园的大部门区域开放为公园。墓园内草地青青、绿树荫荫。樱花盛开的季节,那里成为赏樱的景点之一。
夏季里,经常能看到草地上趴着看书或听音乐的年轻人,沿着巷子跑步的健身者和石子路上推着婴儿车漫步的母亲。一些小墓碑散落在草地间,似乎珍珠般的装点。像存亡博物馆一样,那里也是学生的户外课堂或进修汗青及领会某位名人的更佳场合。在丹麦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上,也把北桥墓园公园列为选举旅游景点之一。
在某些文化布景中,墓地是阴沉恐惧和不吉利的象征,但在北桥墓园,在墓碑的围绕中,生者享受着阳光和大天然的气息,游走于一座座肃静的墓碑之间,或许心里还在默默与逝者停止无声对话,因为他们觉得,生者对逝者更好的敬意和驰念是,让逝者仍然与生者共享一个充满阳光的美妙空间。文并供图/卢彦(现居丹麦)
德国:你纷歧定晓得的墓地文化
在每年11月20日至26日之间的日曜日,几乎所有人城市自觉地前去墓地,为已经逝往的亲人扫墓。在德国,那一天的汗青由来是如许的:为了悲悼和驰念在反拿破仑统治的战争中阵亡的兵士,1816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发布了法令——公布每年圣灵降临第一个主日前的最初一个周日为“亡灵日曜日”。自那以后,德国人不断沿袭了扫墓的风俗。
德国的墓地一般在城市腹地更像街心公园
据统计,全德有大约3.2万个公墓园区,德国的墓地文化长短物量文化遗产。根据德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的定见,教导部长于2020年3月决定将其纳进全国非物量文化遗产名录。在我看来,墓地能够说是德国人对灭亡立场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记得小时候在国内,陵寝给我的印象是肃静寂冷的,在清明节那一天人们才会往拜祭,一般陵墓都建在人迹罕至的风水宝地。然而在德国,墓地一般都在城市腹地,很像一座街心公园,目生的路人也会经常路过,坐在长椅小憩,以至还有人跑步磨练。
良多德国城市的室第区与墓地比邻而居,只要一街之隔,那种情状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有些墓园为了便利人们穿行,还专门展设了自行车道。别的,德国的汗青公墓也是免费参看的露天博物馆。
德国有世界上更大的公园墓地
位于汉堡的奥尔斯多夫公墓是世界上更大的公园墓地,开放于1877年,墓园占空中积约391公顷。里面埋葬着140多万人,跟汉堡市的生齿一样多。墓园内有256000块墓碑、36000棵树、2800张长椅、800座雕塑、15个池塘及12座小教堂。墓园内有数不清的旁路、曲折小路和林荫道,为便利来访者,园内设有两条公交线路,共22个站点。即便如斯,也有良多来访者找不到往返的路。
德国墓地设想和造造因为选材和要求的区别,价格区别较大,但墓地庇护的价格比力固定,庇护一块火葬墓地的费用每年约170欧元,土葬墓地的年费略贵,可能250欧元。墓地的花草植被是精心设想培育提拔的,有专门的园艺工人打理。
有些墓园里还设有小教堂和咖啡馆。每逢祭奠日,墓地教堂里还会组织教会活动;而咖啡馆则给人们供给了一个驰念逝者、联络生者的处所。
德国墓地是一座四时的雕塑馆和园艺展
墓地搜集了雕琢家、石匠和青铜铸匠的巧思妙想。墓碑和粉饰雕像的设想也是一部欧洲建筑美学史的缩影。墓碑的材量也从传统的大理石和花岗岩扩展到玻璃和不锈钢;风气从巴洛克到包豪斯再到现代简约风,人们通过一排排差别款式的墓碑能够读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审美。每块墓碑围绕着各类花草树木,大多是耐冷的松柏、紫杉或杜松等针叶树,石南花和冬青的树枝则用来粉饰墓碑上的鲜花,深深浅浅的绿色中装点着雏菊、水仙、玫瑰和勿忘我……四时长青,花开不败。
德国的公墓是老年人聚会的处所
灭亡使许多白叟晚年单独一人,在墓地能够碰着和本身同龄或者不异命运的人们。关于许多老年人而言,墓地是他们抵消孤单感,连结社会联络,成立新的友谊的重要社交空间。只要还有人能想起,逝往的人们就不断活着。
跟着时间的流逝,哀痛酿成了追想,墓碑上死者的名字仍清晰可见,有的长达数个世纪。除了“亡灵日曜日”,亲属伴侣们也会在特殊的纪念日(例如生日、成婚日或者葬礼日)来到墓地,带上一束鲜花悄悄放在墓旁,呆上一小会儿,和安眠的逝者说说话。
每到一座城市,我都喜好参看一下四周的墓地,看看墓碑上的死者的生安然平静墓志铭,像在阅读汗青碎片一样。
关于整个社会而言,公墓为生者供给了一个缅怀死者的平静场合;关于小我而言,墓地能让人感触感染“向死而生”,曲面我们存在的核心问题:我来自哪里,往哪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2011年苹果公司的开创人乔布斯在他因癌症往世前的一次讲演中说:“也许,灭亡是人生最完美的一次体验。没有人可以顺利逃脱灭亡的召唤。如许的改变,不恰是对生命的代言。它驱走了衰朽之躯,将那世界留给重生。” 文/任淼淼(现居德国)
挪威:船葬浓缩人生,灭亡是开往广袤的未知
北欧人用船来埋葬死者的风俗在铁器时代就有了,在神话和诗歌里,兵士们与其宝剑铠甲、日用器具被置于船上,或被推进水中,或被火焰淹没。到距今3000年摆布的青铜时代,船葬成为高阶武士、祭司或贵族才有资格享用的盛典。
一百多年前发掘出的维京船
透射着挪威人存亡看的缩影
1903年在挪威东部奥瑟伯格发掘出的维京古船用橡木造成,船头弯做盘蛇,线条顺畅简洁、气焰夺人,长22米,宽5.1米,有15对荡舟位,有高达13米的桅杆可挂帆。船内有藻饰华贵的木车、床、椅等家具,精巧织物和金银等饰。整条船被放进土坑中,船表里散置马、狗、牛等殉葬动物 。四面垒上大石,再填进土,构成极好的隔断层,船体表里都保留得极好。奥瑟伯格船上有两具女性骸骨,一位年长,一位年轻。
那条船应该不是为了葬礼而造。根据树龄断代学,船在公元820年摆布造于挪威西部,墓室四周的木材展现建墓时间在834年前后。有看点认为墓主就是834年摆布往世的奥瑟王后,她曾统治挪威西部和东部。该看点因为得不到其他史料佐证,最末酿成稀薄的揣测。
船上的年轻女性起头被认为是殉葬女奴,但根据对她牙齿的阐发, 她也来自贵族阶层。船棺及陪葬器物之美轮美奂,来源驳杂,在整个维京期间也罕有能匹敌者,完全展现了维京期间王室用具和文化交往的图景。
某种水平上,维京船投射着挪威人存亡看的缩影:人生如旅,灭亡是生命之路程的延续,开往更广袤的未知。
城市墓园毫无阴沉之气
教堂之畔必有可俯瞰美景的墓地
城市里的墓园也毫无阴沉之气,以至有时游人如织。丰年挪威国庆节也是宪纲纪念日,我溜达往了位于奥斯陆中心的“我们的救主”墓园,那是奥斯陆最老的公墓,建于1803年。和挪威立宪有关的几位先贤墓边,早有人献上绑着挪威国旗色红白蓝缎带的花环,从缎带上字样来看来源纷歧。
易卜生墓前痛快是个青铜花环,蒙克墓前是黑色大理石板上用粉笔划了个圆圈,展着一些小小卵形——石膏翻的蒙克面庞,那是古罗马传统,在人往世时将蜡笼盖在脸上取模,为灭亡面具。蒙克墓过往没几步,一块墓碑上骄傲地写着:木工,乌勒.N.鲁德,1881-1953,下面是老婆名姓,再下面是一行:“无论我们是活着仍是死往,我们都属于主”。回家一查,乌勒.N.鲁德学徒身世,后就读工艺美术学院,在奥斯陆开了家具厂。蒙克在国际上比力出名,鲁德在奥斯陆比力重要,他是挪威第一个消费玻璃柜台的木工。鲁德下葬时,“我们的救主”墓园已经不再是通俗公墓。它从1903年起被指定为纪念墓园,到1952年坑位已满,不再进人,有家族墓地在此的破例。墓地的4500块墓碑里有许多已经不再有后代为其续费,但是它们也不会被移走了,实正能够安眠。
今天的挪威人回于天然。而挪威的天然如斯壮美,在此化做尘埃回于大化并不是难以承受之事。穿行挪威峡湾里,常见有些山上有尖顶建筑,那就是本地教堂,而教堂之畔必有俯瞰下方美景的墓地。挪威苍生认为,逝者最有资格享用更好的风光,因为他们会在那呆很久。
挪威人彻底的平等看二战德国阵亡兵士也享有威严
城东另一处公墓则映射着挪威人彻底的平等看,墓园南部的一片绿地上像排队一样排着3207个灰色花岗岩十字,和墓地其他部门的鲜花和形形色色墓碑悬殊。那里安葬着二战中侵略挪威过程中阵亡的德军将士。
那些骸骨原来埋在地势更高、俯瞰奥斯陆的埃柯白格山上,德国人1940年在那里修了德军纪念公墓。战后那势需要挪走,德军骸骨并没有被随意弃置,而是于1953年迁进新的战争公墓。挪威人存亡看的核心价值看是所有人平等的生命价值。侵略者们承受了灭亡的赏罚,回于尘土,也就该享有先天生命的威严。
文/树波(现居挪威)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