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趣吧

安西,安西,大唐最初的梦想,最后的荣光

电视时间:刚刚阅读:1

《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

“葡萄琼浆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即催。

醒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有良多版本,包罗王之涣那首闻名的“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唐朝期间专为“凉州曲”曲调而生的唱词。王翰的那一首,尤为特殊,写得清楚是欢饮酒宴,却又充满大方雄壮的豪放之情。凉州,即现在的甜肃一带,王翰诗中所描画的,却是凉州更往西行,他在大唐安西所见所闻。

唐朝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盛世与衰朽,治平与纷乱,截然两分,几乎刚好把帝国的289年寿命,平分为两截。

若是一个穿越的人,走在“安史之乱”事后,中晚唐的陌头,坐在酒肆茶馆里,不晓得若何与人沟通的话,跟人聊“安西”就对了。只要你情愿聊安西,大把的情面愿放下手里活计,把你当成最熟络的兄弟,还会争夺着帮你付酒茶钱。聊起安西,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会在滚滚不停中,忽而眉舞飞扬,忽而又泪洒衣襟。

安西,安西!大唐最后的梦想,最初的荣光。安西有什么特殊?那里有最烈的酒,最快的刀,最野的情歌,最猛的风沙,那里有一看无际的热血与激情,有高歌猛进,有大方悲歌,那里有千锤百炼的安西肝胆男儿,从不会让人失看,永久不会。

大唐至德元年,即“安史”乱起次年,756年,“安西都护府”受调平乱。诸将集结待行之日,相约“歃血”为誓,此番中原平叛,耕市不惊,绝不扰民。

757年,长安城西香积寺,郭子仪对李回仁,“安史”乱起两年后,在横跨黄淮长江的漫长战线上往返拼杀的两边,都已筋疲力尽之时,于此处各集结十万以上大军,展开一场中华古战史少见的,统一战场近30万人的战术大决战。

此战,于大唐,四方边镇精锐齐至,分为“安西,北庭”,“朔方”,“关内”三大行营,于叛军,更是集结了盘踞长安,洛阳一带的全数精锐,那是一场两边都绝对输不起的仗。

战争打响,叛将李回仁用兵诡诈,先锋马队诈败诱使唐军马队出击后,操纵地形敏捷将其分隔,再以两翼步卒出前护翼两侧,重拆马队冲击唐军居中步卒大阵,转眼间唐军大阵已是乱七八糟,瓦解就在顷刻。

此时,身为唐军预备队的安西上将李嗣业,仓猝请命郭子仪,“国度危难,至此再无盘旋,我等此往,有死无生,有进无退”。随后,李嗣业亲领安西最初的王牌,“800陌刀手”,脱重甲,执长刀,在汹汹的败兵人潮中,袒胸逆行,以“无甲步卒”的姿势,曲面叛军重拆马队。立于阵前,李嗣业高声唤饮,舍死拼杀,史载“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安西陌刀军掉臂存亡的浴血搏杀,末于稳住了战线,不竭有后继者扛起阵亡者的长刀,陌刀大阵结成,战局形势立转,惟见雪亮刀光飘动,“如墙而进”。

疆场争锋,中华自古讲究一个“义”字,重视“大义”的名分。所谓“并敌一贯,千里杀将”,恰是强调人心关于战斗力影响的重要性。“捐躯取义”,历来不是一句空谈,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质”,没有那个“义”字支持,可以想象吗?有“义”无“义”,香积寺一战,唐军叛军战力相差无几间,就显出了天地之别,眼看就要崩盘的战线,在安西800男儿舍生忘死的浴血搏杀下,再度平稳,经此撼天动地的气焰所感,唐军在错失先手,几近瓦解的情状下,一举改变颓势,打出了一场惊人的,教科书般的,以微弱的军力,军种投进改变,改动整体战线态势的逆风翻盘,拿下了那场关键之战。

改动战局的,是李嗣业,是800陌刀军吗?是,也不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战线的倾颓,800人无足轻重,是他们有往无回,自取灭亡的逆行,激发了唐军心中的“义”,才有了前仆后继,于败局中从头结成大阵的豪举。

诸君可知,要完成此等豪举,身为唐军核心,又再为陌刀军核心的李嗣业,在那伤亡枕藉的战场之中,当时正在承担着多么压力?他本身当然晓得,从他跟郭子仪说出的那番话,存亡早已置之度外。

尔后,李嗣业率安西军陆续四处征剿叛军,每逢激战,他必身先士卒,勇猛抢先。759年,在围攻邺城之战中,李嗣业箭伤严峻,多处旧伤一时并发,末于不治身故。史载,正月28日,攻城鼓响,正于营中静卧休养的李嗣业,闻声跃起,高唤杀贼,多处创口迸裂,血流满身而死。安西的汉子,悍勇忠烈如斯。

安西都护府,于大唐贞看12年,公元640年侯君集平高昌后,开府交河城,后来才又把府城迁到龟兹,大唐关中,长安西北侧背的战术缓冲区一会儿被推进了几千里。侯君集是谁?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晓得吧,他就在上头。历经突厥,吐蕃往返撕扯争夺百有余年,一代代大唐男儿,前仆后继,畅饮别亲酒,高歌出阳关,把一腔热血洒在了那片地盘上。

755年,“安史之乱”发作,安西主力骑步精锐构成“安西行营”,调回中原勤王平叛,从此安西兵力空虚。平叛之后,大唐陷进“藩镇”乱局,兵祸不休,再没有精神顾及安西。

其后,吐蕃军力快速席卷安西,“河西走廊”交通隔绝,音信欠亨。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安西早已尽数沦陷的时候,公元781年,安西,北庭两镇都护结合派人绕道抵达长安。26年过往了,其间大唐没有一兵一卒,一车赋税援助,他们是怎么对峙下来的?满朝文武,泪流满面。当夜,长安不眠。

然而,此时的大唐,自顾不暇,其实没有才能逾越数千里援助安西,只好用些官职的封赏,聊表心意。至790年,北庭沦陷,从此安西再无消息。后世有人根据多方史料揣度,大约于808年前后,安西四镇最初的首府,龟兹沦陷。808年前,相距安西军受调平叛,已过往了53年,昔时最年轻的那一波安西兵,那时都已年过70。

53年过往了,孤悬万里,当实是忠勇护国,鹤发三千?他们如许做的意义安在?

安西相距大唐,千里万里,完端赖输送粮食是不现实,也是无法庇护的。唐初在攻取安西的过程中,因为关中以西,临近的“雍凉”二州本来就生齿稀少,侯君集数万戎马平高昌的背后,是“雍凉”二地即使被免全数钱粮,仍然五年无法恢复一般的惨重代价。

其后,唐朝在安西逐渐推行了两级屯垦造,以处理粮食问题,即在各重要的军事节点,设置以军事操练,野战为主的精锐“镇军”,和“兵农合一”,屯戍为主的“镇戍军”。

所以,安西能战之兵,出格是可用于防卫的兵,远不行纸面上能看到的数字。更何况,一代代远出安西的老兵中,有良多人就在本地成家立业,依托军事堡寨生活。恰是那些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继续地支持着安西最初的防卫,只为了心中“大唐”二字的荣光与骄傲。安西的汉子,孤勇对峙如斯。

19世纪末,现在的蒙古国杭爱山下,发现一块唐朝期间的“九姓回鹘可汗碑”,经释读碑文,骇怪地发现,本来认为808年就已覆亡的安西军,后来与回鹘协做策动反攻,几乎把吐蕃从安西的地盘上彻底摈除了。之后,安西守军与回鹘订立联盟,把大唐的战旗,至少不断打到了回鹘国崩散的840年。

安西男儿的对峙,有意义吗?百代佑山河,千秋家国梦,他们的对峙,苍天记得,大地记得,汗青记得,我们记得。

开篇王翰的那首“凉州词”,写成于“安史”乱前,恰是安西荣光昌盛之时,“醒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本来是兵马生平的军人们,酒场欢聚下彼此间的戏谑之语,可若是把他放在整个“安西”兴灭的汗青中看之,当实由不得人不垂头深思。

上一篇:《云边有个小卖部》:张嘉佳和讲一个“相遇”与“别离”的故事

派趣吧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