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龙门永汉社潭刘氏:铁汉风摘并苏韩,诗书苗裔一脉传
筹谋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开栏语】
惠州府城叶氏官吏之家,名臣廉能;博罗韩氏诗书继世,忠烈家风;惠东多祝蔡氏人才辈出,一门四进士;惠阳邓氏富甲一方,门风远扬;龙门香溪堡廖氏古建巍峨,家风忠孝……那些名门看族在惠州繁衍生息、艰苦创业,为惠州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为何那些家族能数百年长盛不衰?此中潜躲着什么深挚哲理?为了探究门第绵传的密码,羊城晚报结合惠州市东江书院在全市各县区展开察看调研,开设“惠州名门世家”栏目,聚焦传承数百年的优良家族,逃溯家族斗争史,提炼出逾越时空、富有永久魅力、具有现代价值的家风家教精神,进而鞭策优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开展,塑造社会文明新风气。
首期存眷龙门永汉刘氏,其家族起源要逃溯至900多年前,被贬惠州的原浙藩参政刘仲明偶尔路过社潭(今永汉马图岗),爱上社潭山川,故往官后留居此地。尔后,刘氏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生息,末成永汉现存更大的宗族,人称永汉“七刘”。至今,本地还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本和深挚的文化底蕴,家风家训代代相传。(李海婵)
文/曹杰
图/李海婵 周婷婷
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徽宗赵佶继位,继而大赦全国。63岁的苏轼,已经贬至岭南数年之久,末于获赦北回。
此时的他,固然名满全国,但已经发齿稀落,垂垂老年末年。困难地翻越重重山脉之后,身体疲乏的苏东坡在大庾县(今江西大余县)停下脚步,稍事歇息。
正在那时,一阵铿锵然有力的脚步从远处传来。苏东坡定睛一看,来人竟然是数十年前的老友刘元城,此时固然也是老年末年,但是刘元城身体雄健,器宇不减昔时金殿之上。那场偶遇,让两人数十年间的龃龉登时化做漫山烟雨,飘散殆尽。
一番叙谈之后,苏东坡意犹未尽,晚上在给伴侣孔平仲的信中,他颇为慨叹地写道:“刘器之(刘元城)乃是铁人也。”
刘元城的父亲和司马光是同年进士,因为敬慕司马光的为人,便让儿子拜其为师。固然与苏东坡同属旧党,但苏东坡是蜀党的指导,而刘元城是朔党的柱石,二人在庙堂之上,没少争论。但是即使政见差别,苏东坡仍然激赏刘元城,称其为“殿上虎”“实铁汉”。
刘元城是北宋“元城学派”的开创人,被称为“梅州文化前驱”,与东坡寓惠、韩愈刺潮同名。后人以此为荣,遂以“铁汉”名楼。在广东,有两座铁汉楼,一座在刘元城的贬所梅州;一座则是在万山林立、鲜为人知的惠州永汉。
先有七刘 后有永汉
“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在宋代,春、雷、循、梅、新、高、窦、雷、化那八个州被称为“八州恶地”,但是刘元城一小我“历遍七州”,可谓空前绝后。
在那期间,屡有政敌虐待他,但是刘元城凭仗着固执的生命力和乐看的精神,仍然固执地活了下来,并且身体愈加强健雄壮。
他的子孙,继续了刘元城的“铁汉”精神,此中刘元城三世孙,刘仲明字廷光,“以抗疏谪守惠州,廉慎宽厚,政声卓然。”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沿着增江逆流而上的刘仲明,偶尔路过社潭(今龙门永汉),就“爱其山川,往官后遂留居之。”
刘仲明成为永汉社潭刘氏开基一世祖,在古建林立的永汉振东村,独享一座大祠堂。颠末数百年的繁衍,社潭刘氏已经成为龙门永汉现存的更大宗族,在过往,以振东村为核心,有七个天然村都以刘仲明一脉为次要姓氏,被称为永汉“七刘”。
永汉横列于龙门东南,邻接广州增城,因而古称“横龙”那里地盘平旷,增江水运兴旺。在宋代之前,鲜少见于文字。刘氏开基于此之后,常见于诗文方志之中,因而永汉民间常言,“先有七刘,后有永汉”。
亦商亦读 铁汉傲然
刘仲明以儒为业,落担永汉之后,刘氏族人操纵增江便当的航运,将龙门大山中的竹木、石灰、药材等运送至广州等地,再将广州等地的食盐、生铁等转运至龙门,往来商业,积存了丰富的家资,在增江河畔船埠旁成立圩镇,成为而今永汉镇治的雏形。
与此同时,在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的族人,操纵平旷肥饶的地盘,种植稻谷,兴修水利,耕读传家。到了刘仲明八世孙刘菊庄时,社潭刘氏已经成为“镇中巨族”。
刘菊庄生四子:刘耕乐、刘渔乐、刘樵乐、刘读乐。渔樵耕读,四子的名字之中,也透着昔时社潭刘氏的生活志趣和消费体例。
传承到刘仲明第十二世孙刘宗信时,刘氏扎根永汉已经300余年,家资族看,已经驰誉粤省,其时是明代正统年间。
刘宗信,名瓛,字宗信。他少敏达,擅长读书,少时即著文名。但是两次到京进修应举,却均不第。最初也看淡科举仕途,徘徊于龙门山川之间,醒心学问。
固然永汉七刘家资丰厚,但是刘宗信“自奉俭约,不事华贵,接宾奉祭,仿佛整洁”,在族人中威信极高,成为家族“话事人”。居乡期间,刘宗信为纪念先祖刘元城的伟大精神,用以鼓舞族人,于是倡建“铁汉楼”于马图岗。
“铁汉楼”名如其楼,中间为一口古井,四面用近千斤的麻石砌筑而成。麻石之间,刀插不进,水泼不进,严丝合缝。
社潭民间传说,其时那些麻石非常繁重,无法堆砌上往。于是刘宗信誉前人兵戈时的“土山之法”,堆起土山,构成坡面,待石墙砌筑完毕之后,撤掉土山。恰是用了那种办法,在没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铁汉楼才气砌得如斯完美。
而今,600多年过往了,白云苍狗,良多建筑都已经化为灰烬。铁汉楼仍然强硬地矗立在永汉振东村,成为村里的地标之一。
投师大儒 碑刻留痕
丰富的阅历、卓著的先天、渊博的常识,使得刘宗信可以广交名儒。在他的伴侣圈中,最闻名的就是岭南大儒陈白沙。
没有了科举的束缚,刘宗信愈加自在潇洒。在伴侣林时嘉举荐下,他屡次到江门拜见陈白沙。陈白沙与他交契颇深,两人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在刘宗信要返回永汉时,陈白沙用茅龙笔题写《送刘宗信还增城》诗四首:
夜宿黄云坞,秋登碧玉楼。回时一片石,见月过罗浮。
山到铁桥西,彼苍一角低。送君高处看,天与帽檐齐。
菊花笑我前,梅花撩我后。问花花不言,驻楫增江口。
山人偶出村,送客村南道。山河风日佳,岁月乾坤老。
回家之后,刘宗信找来精致石匠,将四首诗和书法做品一道磨刻在石碑之上,以便不时看摩。
而今,数百年过往,那方石碑仍然静静地躺在铁汉楼前,成为陈白沙与刘宗信师生友谊的一段美妙见证。与之一路的,还有陈白沙题写的《刘氏祠堂记》,在文中陈白沙逃溯永汉七刘的汗青,对刘宗信的体识、才具充满溢美之词。
诗书继美 人才辈出
刘氏族人继续了刘元城的耿直操行的同时,也继续了他擅长读书的传统。自鼻祖,宋进士、历官浙藩参政中宪医生刘仲明起头,二世祖,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元善;三世祖,谏议医生刘友梅;四世祖,元乡举特授文林郎、湖广衡山县尹刘文明,都有功名,可谓诗书继美。
元末明初,全国大乱,那期间的刘氏谱系多不成考。明朝成立之后,从刘宗信到刘弁、刘秉聪、刘行健,再到清代刘世相、刘玉、刘璧、刘应元、刘翂、刘拱辰、刘炜垙。刘氏子孙,累有功名,川流不息。
持久的诗书浸润之下,社潭“七刘”总结构成了“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共十四条家训。
而今,祖先留下的祠堂古建,仍然矗立在永汉那片古老的地盘之上。固然刘氏子孙大多已经走进城市,漫衍在四面八方,但是他们的精神谱系,仍然深深地根植在永汉那片古老而富有生气的地盘上。
【文脉链接】
后生齿述:父辈谆谆教导,盼再现昔时显要
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练习生 邹国聪
刘树棠出生于1969年,是永汉“七刘”后嗣第二十八世孙。永汉刘氏在科举道路上常有折桂,是典型的书香家族。深受家族文化影响,刘树棠结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现族中子弟多结业于高校,在各范畴中颇有建树,由此可一窥其家族基因“密码”。
以下是他的口述:
我的曾祖父刘伍生,是埔田村的二十五世祖先。曾祖父昔时是埔田村的首富,家中古宅是村里除了祠堂和开居祖先的古宅之外,最早的一间青砖古宅。他乐善好施,晚年有病在身,凡是往看看他的人,他城市施以礼金,备受村民尊重。
不幸的是,到我父亲刘润安那一代,家道中落。但父亲通过辛勤奋做、不竭进修,先后被选了村干部、上埔大队书记、永汉林业站副站长。变革开放后,父亲就起头开展副业消费,放养鸡、鹅、鸭等,承包耕地种水稻,培育提拔种苗。1983年冬,村里将所有的牛棚、猪舍都公开投标,我父亲连续投得三间牛棚,在牛棚的前边空地上建起了一座120平方米的一层砖混构造的新房,那也是埔田村在围墙之外第一户新建的房子。
父亲一生历经含辛茹苦,困难创业。不断连结着节俭清寒的生活做风,从不挑剔穿着用品,却全力撑持子女的进修和生长,鼓舞有加。在其影响下,我自小就懂得“不读书就没有出路”,功效不错,经常得到奖励,最初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大专班。1990年结业后,在永汉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后专注于文游览业,担任过龙门县政协委员、惠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族中子弟也有结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等名校,我的堂妹刘冬梅现已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党委书记。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经常与我们谈及祖上的故事,言语之中流露出骄傲之情,对我们寄予厚看,能再现昔时光耀之门庭。刘家子孙从小在优良的家风家训的引导下长大,我还记得,祠堂还悬挂着《广传公家训》共14条,包罗敦孝弟、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潜移默化之下,我对宗族汗青研究十分感兴致,成为龙门县汉文化促进会监事长,2012年助力马图岗村获评了“广东省古村子”。
【文脉走访】
“七刘”之源马图岗村:历经900余年风雨,人文奇迹浩瀚
文/李海婵 周婷婷
马图岗是永汉刘氏宗族的发源地,至今已有900多年汗青。走访发现,马图岗古村平静憨厚,留下了浩瀚贵重的汗青奇迹,不只有宏伟的古围屋、数量浩瀚的宗祠,还有两块明代石碑,见证了学术巨匠陈白沙与刘氏子弟的师生友谊。
走访当天,阳光正盛,炎热的气息在空气中充满。走在村内,时常可见村中白叟在树下休憩,孩童绕着大树玩耍,各处都是镌刻着汗青光阴陈迹的古建筑。此中,马图岗广府老围屋是马图岗聚落群的核心聚落,也是永汉镇品级更高的广府围屋之一。
远远看往,围屋以青石为道,高墙深巷、塘水绕舍,颇有江南水乡风气。排闼而进,只见青藤攀墙,青翠翠绿。据同业专家介绍,其背靠横龙山,建筑占空中积约7000平方米,可见规模浩荡。后围安稳的炮楼高高伫立,颇为壮看。然而,因为年代长远,又贫乏需要庇护,围屋已完全损坏,大多房屋倾圮,无人栖身。现在,也只能从残存的壁画、木雕、镬耳等细节处,一窥往昔的富贵气象。
走访时发现,本地还有两块明代石碑,见证了岭南学术巨匠与龙门士子师生友谊。据专家介绍,刘仲明后人刘宗信与岭南理学巨匠陈献章(陈白沙)是师生关系,交往甚笃。刘宗信从陈白沙那里获得的诗文墨宝,《增城刘氏祠堂记》《赠刘宗信还增城四首》(其时龙门尚未置县,因而称是增城刘氏)被铭记于碑,石碑诗文、书法和雕琢俱佳。现放置于围屋一侧的小平房内,如无人率领难以发现。
马图岗古村还到处可见宗祠。在围屋北侧,有始建于明代的宗信刘公祠,不远处菊庄刘公祠与刘氏大宗祠相邻。据龙门县汉文化促进会监事长刘树棠介绍,“七刘八村”共有8座宗祠,大多建于明代,后履历年屡次翻修,历经沧桑,仍然固执地屹立着,也留下了良多精巧的壁画和木雕。据说,如今的龙门农人画师还经常来此写生。
然而,跟着时代开展,大多祠堂建筑天然老化、岩石风化严峻,到处可见房屋倾圮、杂草丛生。刘树棠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宗祠庇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他也期看,丰富的祠堂资本活化操纵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场合,做为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鞭策乡风文明建立的重要内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墨光宇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