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电影精辟解析?
1944电影精辟解析?
解析如下∶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3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1,并不为人所关注。这个国家加进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暂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颂扬。2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各加进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这部电影没有唯1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奇。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影片看到最后,1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往,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伤。作为1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1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1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看影细节:
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进的是德国党卫军。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2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1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足以见得2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状。影片最后5 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阐明 这1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各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但他并没有得到1线战士们的好脸。他们足够 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视。这个细节足以阐明 了爱沙尼亚参与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反看苏联这位政治官员,1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恐吓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1枪了之。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信赖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笔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以前住在1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并和卡尔的妹妹1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1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1家人分开的人喊约图。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1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协作 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抉择原谅拆散她们1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神往。
说1处看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1方转进苏方时过于突然,假如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造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片中并没有颂扬任何1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暴 ,和人性的光线。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1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作为1个平时不为中国看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