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汉字历史的方法
研究汉字历史的 ***
汉字学,研究汉字形体与声义关系的一门学科。
内容 汉字是笔录汉语的一个符号,每个单词代表一个音节。一个单词可能是一个完全有意义的单音词,一个复音词(或称语素),或一个简单的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 任何意义的音节。
汉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最初用图片来表达 语义,后来从图片发展成象形文字。以后,以象形字为基础,向表义、一半表义、一半表音的方向发展。汉字1没有走上纯粹用拼音符号笔录语音的道路,始终保持方形字形不变,在世界各地 在文字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研究汉字是研究汉语的重要阶梯。汉字学主要研究文本结构、形式转变、文本发展、准则化、文本改革等问题。但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亲昵结合在一起,对字形的研究往往离不开音和义。因此,字形研究与字音、字义研究相结合,成为汉字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发展史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教授童蒙识字的教科书。其中一个闻名的是《史册》(已失传)。秦统16国后,实行统一文字。在《史周篇》的基础上,对周文进行了改造,努力使偏旁划1,减少笔画,字形整洁方正,形成小篆。这一次,对汉字的发展史产生了重大影响。汉代汉字形体由小篆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要害的一步,使汉字向符号化方向进一步过渡。此时重点研究汉字造字 *** ,提出了闻名的六书理论。东汉许慎用六本书分析篆书的形态结构,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字的体系,包括14篇《说文解字》和1卷《序》。全书收9353字,重文1163字,发明540字 个部首。每个单词的练习和阐明都考虑到三个方面:音形和意义。这是中国最发明、最有影响力的字典。晋代吕晨用隶书写了7卷《字林》,体例与《说文解字》相同。南朝梁代顾野王着《玉篇》30卷,是第一部楷书字典。魏晋南北朝的文字学主要表现在字书的编写上。唐代文字学主要表现在出版物的字体上。南北朝时期,行书、草书、楷书盛行,书写越来越紊乱 ,这一现实决定了刊正字体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唐末5 代代时期,徐铉、徐凯兄弟两人开始深进研究《说文解字》,徐凯有《说文解字系传》,徐铉进进宋后校订《说文解字》。2徐的描述在《说文解字》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开始重视金石文字的研究。明代梅英佐作《字汇》,将540个部首改造成214个部首,并发明了同一部首中按笔画检字的 *** 。清朝是汉字学大发展的时期,集中在对的《 说文解字 》的研究上。在此期间,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超过100人,成果突出的学者超过10人,其中最受赞扬的有说文4人:段玉裁剪了《说文解字笔记》,桂福写了《说文解字义证》《 说文句读 》与《说文释例》一起,朱骏声着《说文通训定声》。这些学者主要从纠正错误、探索“说文解字”的例子、疏通词义、弥补例子等方面研究“说文解字”,这是“说文解字”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文字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上。特殊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学者们可以看到殷商时代的文字 。通过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 ,可以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的得失和汉字的起源。当代汉字学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整理现有汉字,促进汉字的准则化,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笔录语言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