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保留了唐宋时期许多古汉语的精髓,甚至曾经是唐代的普通官方语言。」这个说法正确吗?
「闽南语保留了唐宋时期许多古代汉语的精髓,甚至是唐代通用的官方语言」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这句话应该是“对一半,错一半”。
“闽南语保留了唐宋古代汉语的精髓”,这句话本身没有错,甚至国内各省市的汉语方言也有这样的属性,除了台湾省,中国几乎所有省份都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早,这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虽然语言大小不一,但唐宋的声音和用词必然有些联系。
“闽南语甚至是唐代的通用官方语言”,这句话可能是武断的。唐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战争和人民更替的微弱转变足以改变一个地方的语言和人的构成,闽南地区,一市、一县甚至一个镇都有明显的差异,更不用说千里之外、千年前的唐朝官话了,怎么能保持到现在。
但是,无论是否正确,都有足够的证据证实,闽南语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唐朝中原一带的语言。在闽南、潮汕、台湾省甚至雷州,当地人一般称自己的语言为“福佬话”,甚至邻近的广府人和客家人也称之为“福佬话”。正确的汉语意译应该是“河洛话”,指的是黄河和洛河一带的方言。
闽南沿海人民最早与郑和一起下西洋,在南洋定居后也经常出现自称“唐人”,故乡为“唐山”,家乡的人称这种出国谋生为“南洋钱,唐山福”;即使明末以后,闽南、潮汕等地人民移民台湾的壮举也被子孙代代描述为“唐山过台湾”;更何况闽南人说起祖先,几乎总是异口同声地指向河南,而河南南部一个小县城“固始县”出现频率最高,虽然离洛阳有点远。
至于唐朝的官方语言,当时被称为“雅言”,是历代不断传承下来的“官方语言”,以当时神都洛阳的口音为正宗,洛阳可以说是上至夏商,下至隋唐的天下至中。假如这种雅言真的像今天的普通话一样布满活力,那么它在河南大平原上的分布一定足够广泛,那么从这片土地上批量迁移的人们就足以把它带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根发芽。
而这些承载语言传播媒介的人,正是闽南人世代代颂扬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和开闽王的审知,在唐代,他们分两个阶段带领大量河南士兵千里迢迢进进福建。陈元光以漳州为立足点,而王审知最终以泉州为基地攻占福州。这样一批唐朝士兵不仅引进了大量的人口,还迫使他们从统治者的角度引进中原元素。
假如陈元光和王审知是家乡情结深厚、执行力强的领导者,闽南语确实有更多的中原雅言,足以让它在这片新土中发光发热,然后,闽南语在闽南多山多水的封闭环境中略有转变,可能会成为接近唐代官方语言的方言。
或者从周长吉教授研究的角度来看,从闽南语读古诗的比例高于其他主要汉语方言。这是否意味着闽南语更接近唐代的时尚? 的语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