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豆瓣9.3分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
如何评判豆瓣9.3分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
1
《见字如面》第3季,已经播到了第8期,这1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是两封信。1封信,是闻名作家毕飞宇写给儿子毕雨桐的;另1封信,是9零后保安王新龙,在离职的前1天,写给他以前任职的成都李家沱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的。
前者,是毕飞宇给儿子讲述了自己吸烟成瘾的经历。从高中升进大学的毕飞宇,青涩而内敛,猛然进进了1个4周的人都吸烟的环境,他起先并不习惯。但为了合群,也因为虚荣心驱使,他接受了烟。这本只是年少不更事时的小错误,却在父亲的“默许”下1发不可收拾。父亲本意只是为了保护父子感情以及儿子的体面,而他却将其误认为父亲对他成人的认可,顺理成章地接过了这件礼物。
▲毕飞宇和幼年时的毕雨桐。
他带着作家的敏锐、细腻和真诚,把自己当做人性的模板,而且是负面表率 进行了剖析,认真追溯了自己吸烟成瘾的整个过程,包括环境对自己的塑造,以及自己心理上的转变。像1份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小报告,也像1份小小的忏悔书。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开脱,而是警醒儿子,要学会用正确的 *** 面对自己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撇掉蒙在事物上的情感面纱,理性看待问题:
就1般的情形而言,人们时常有1个误判,认定了感人的场景里就1定存在着价值看上的正当性。生活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是。人都有情感,特殊在亲人之间,有时候,最动人的温情往往会带来1种错觉:我们1起做了最正确的事情。你爸把你爷爷的点烟当作了他的成人礼,这其实是你爸爸的1厢情愿。
▲闻名演员何冰在《见字如面》第3季朗读毕飞宇写给儿子的信。
在另1封信里,保安王新龙,回忆了自己在李家沱小学,和孩子们共处的时光,认为“这是我人生当中最开心的1段时光”,却也给孩子们提出了忠告:
但是呢,由于年轻的时候不好好读书,保安的收进经常进不敷出,所以我不得不让步于现实,换了1份工作。期看你们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以后,能有富余的钱给爸爸妈妈养老,让你们的宝宝读书。以后是天天食泡菜还是食肉,出门是开车还是走路,衣服是经常换还是几年1换,在馆子里是端盘子侍候别人用餐、还是让别人侍候你用餐;在服装店里侍候别人试衣服,还是别人侍候你试衣服……这都与你的努力相关。
他的出发点,是非常真诚的。作为保安,辞职之后,他本可以1走了之,不留下只言片语,但他没有,而是诉说 了自己对孩子们的感情,并且认真地告诉他们,自己注重到了他们,爱他们,喜欢他们的天真烂漫。
这种平等的、交心交底的表达,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会让他们在多年后想起,依然觉得美好的,也是会对孩子们产生正向的影响的,会让他们意识到,身边为自己服务的人,也有鲜活的性格,复杂的内心,共同的情感,从而带着这种熟悉,往认真对待所有人。
两封信,有共同的特征,都非常真诚,都注重了表达的艺术,而摘用艺术性的表达,就是为了感染对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青年演员牛骏峰朗读王新龙写给孩子们的信。
两封信也可以作为样板,和父母和子女在交流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对比。
第1封信,给出了1种情状,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的交流,价值看导向是正确的,但表达方式是有误差的。
父亲想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用了曲折的方式,借用了1些道具,带来了错误的结果,他本来想说“我爱你”,说出来却变成了“我接受你抽烟”,他也认为儿子能够领略 背后的深意,但儿子当时只有2十岁左右,接受了表象,却没能领略到他真实的意图。感情是对的,是好的,但方式和道具是轻易引起误解的。
所以,第2现场的主持人陈晓楠和嘉宾史航、许子东,针对这封信,讨论了父母子女之间,表达感情的躲与露的问题。中国人总是喜欢隐躲自己的感情,和自己真实的意图,而用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毕飞宇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毕飞宇在跟儿子交流的时候,摘取了另1种方式,袒露自己的心声,给出了理性的剖析,而隐躲了感情。并且用这样1个例子告诉儿子,要学会质疑父辈,也要学会质疑自己。事实上,这样的剖析本身,就是富含感情的。学会识别这种躲与露,真的是中国人1生的功课。
第2封信,给出了另1种情状,很多时候,我们的交流,价值看导向错误,表达方式真挚而直接。
王新龙给出的是1种很现实的价值看,就像许子东先生说的:“虽然他是1个真诚的人,他讲的也是事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好好读书,以后别人侍候你读书,可是他讲出了1个,其实是不正确的看点。就是说他的全部的严重性,就是在于这个不正确的看点,恰恰是事实,恰恰是真诚的表达。”
在内容上,他是以自己为例,讲述了自己的欢喜和无奈,剖析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处境,做出这种抉择,甚至也在孩子们身上寄予了期看。他的期看,有他个人的局限,但却是真实的局限,没有伪饰,没有拔高,非常真诚,这种真诚,才会引发下1步的探求和讨论。
▲第2现场的主持人陈晓楠和嘉宾史航、许子东先生。
他的方式,也是接近孩子们的理解力的,他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给每个孩子发了2十块钱小红包,让他们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他在信中使用了“你经常看到我严厉的表情,那是装出来滴”这样的句子,拉近了自己和目的读者之间的距离。
正确的价值看导向,表达却欠缺正确性,错误的价值看导向,有着真挚直接的表达,这两种情状,正是长辈们,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最轻易出现的。两种情状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也影响接受的效果。
2
见字如面自第1季关照节目亲昵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当下受众个体的成长利益,关注进选信件的话题属性。这两封信的出现也就不言而喻了,春节期间正是两代人,乃至3代人交流的密集期,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
升学、工作、恋爱、婚姻、生育,所有的看念上的差异,都会成为春节期间矛盾的引线。所以,我们会在所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看到他们对于春节的惧怕,对他们来说,春节期间的看念大战,既是亲情友情的1次充电,也是亲情友情的1次损毁。
年轻人为什么不情愿接受长辈的看点呢?
首先因为,两代人之间,的确有认知、体会和环境上的差异。上1代人坚信不疑的很多东西,例如“稳定工作”、“女人不结婚生孩子人生就不完全”、“游戏是毒品”等等,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其次是因为,长辈的看点或许是正确的,出发点和传播的方式却是错误的。中国的长辈,很多是用关怀、爱护之名,来干涉子女的生活,他们所在的时代,动荡不休,机会匮乏,人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实践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只有把这种期待放在家庭内部,托付 在子女身上。
很多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把握力的家长,在家里却往往是把握狂,期看全盘操控自己家人的生活。但子女终回是要知识更大的全球 ,往获取自己的把握力的,这就和长辈的意愿发生了冲突。
第3是因为,和言论比起来,结果其实更具说服力。人们更情愿信赖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因为他们会把这些感悟和他们的成就挂钩。大多数中国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是成功学意义上的失败者,他们言论的说服力,因此就减弱了。对于中国人的子女来说,正确的价值看,正确的传授方式,都不重要的,最正确的教诲方式,就是父母身体力行,并且因此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1点,那就是,人和人之间,所有的谆谆教诲,好言相告,效果都是很弱的,像是在沙漠里浇水,能够渗透到下面的很少。每个人都必须在亲身体会、亲身经历之后,才能把上辈人的看念,转化为自己的看念和行动。
3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不停言说,反复讲述呢?因为,人类延续的最重要推动力,不只有繁衍,还有人类体会的传递。
所以,《庄子·养生主》里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往,没有穷尽的时候)后来演化出1个成语,就是“薪尽火传”。
《见字如面》所做的,其实就是体会传递。刚开播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个美文节目,这是个朗诵+表演节目,都不正确,《见字如面》的核心,就是体会传递。借助1封封信,1段段评点,1个个故事,1场又1场人生,往传递生命体验,往传递价值看。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编撰的《见字如面》1书,收录了出现在节目中的书信。
新近播出的第8期,更是以“润物”点出了这个核心,也给出了体会传递的方式,细腻的,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所有这些苦心经营,为的都是体会传递。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先生在《见字如面》第3季第6期“热流”的现场。
体会传递,为的是传递过往的历史,过往的记忆,减少试错成本,让人类避免1次次重蹈覆辙。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写了1本《崩溃:社会如何抉择成败兴亡》,讲述社会怎样走向崩溃,并举了若干例子,其中1个,是关于复活节岛。
这座太平洋上的小岛,因为那些残存的浩大石像举世闻名,人们对这些石像如何建成布满迷惘,甚至提出了外星人建造说。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些石像是通过木撬来运送并且立起的,但现在的岛上,却分明没有树木,进1步的研究展示 了最悲苦的真相,这座岛上原来长满浩大的树木,但移居到这里的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砍伐树木,部落首领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大兴制造石像运动,而造石像,还是要砍树,最后,这座岛屿,变成了1个人类无法生存的不毛之地。
贾雷德·戴蒙德说,这个过程,是1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人们没有觉察到危机在缓慢发生,4周的景看在发生转变,对这种现象,他命名为“景看失忆”。
▲贾雷德·戴蒙德的《崩溃:社会如何抉择成败兴亡》。
而人类全球 ,就是在1次又1次失忆中走到今天的。人们对过往发生的社会崩溃事件失忆了,以为这些事件不会发生,或者说,不会在短期内发生;人们对过往的生命体会也是处于失忆状态的,没有看到,发生在前代人身上的事件,还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只不过换了形式。记忆,是我们的避险机制的根本元素之1,生命体验,是让我们远离挫败和危急的前车之师,但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进失忆之中
体会传递,为的是传递人类情感,让人类区别于动物和机器,获得更丰盛的内心体验。
作家福克纳有篇小说喊《熊》,在这个小说里,少年艾萨克跟随老猎人们,往大森林里追捕1只巨熊,福克纳开宗明义地阐明 了这只熊的意义:“在那片土地上,这只老熊却享有盛名,在这荒野里飞跑的甚至都不是1只会死的野兽,而是1个从已逝的古老年代里残留下来的顽强不屈、无法征服的时代错误的产物,是旧时荒蛮生活的1个幻影,1个缩影与神话的典型”。
它是1个幽暗而浩大的存在,人们每年1次的追捕,更像是1次拜会,甚或1个仪式,它让少年成长,让土地滋养出的某种精神传递。
《见字如面》里有很多信,也像是老猎人带着少年,对那只“熊”进行的拜会。例如第3季第2期的“守看”专题,演员何冰读了钱理群先生的1封信,这封信是他于2012年,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针对当下中国大学“1切为了就业”的功利性教诲现象发表的讲话,其中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振聋发聩,至今还在被讨论。
▲钱理群先生。
在这封信里,钱理群先生说:
“在我看来,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发明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类的承担,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们现在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诲,正在培植出1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问题的要害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1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没有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套在名缰利索之中自我庸俗化。”
这是经历过时代大动荡、大变迁的老灵魂,给教诲界、给全社会,也给年轻人提出的唤喊,他期看社会结构能有另外1种清新的表述,期看这个社会里的人,特殊是年轻人,能拥有另外1种眼界,1种生存理念,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往体会人生,而不是匆忙地陷进套路之中,而且是单1的套路,急不可耐地让自己庸俗化。
还有《见字如面》第3季第5 期的“烽烟”专题里,演员赵立新朗读的乔治·巴顿将军写给儿子的信,这封信是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展开诺曼底登陆的当天,巴顿将军给他远在美国西点军校学习的儿子乔治写下的。
在这封信里,他说:“所有的人在参与战斗时都会惧怕 ,不管是第1次参战还是最后1次。但胆小鬼是那些任由怯懦主宰自己的人。你永远不会这样,因为你的身上流动的不是这样的血液。……要想赢得战争,你要打败的不是武器本身,你要摧毁那些使用武器的人的精神。”
他也谈到了1个士兵的最重要品行,就是“极端地自信”,但这种自信,和军事推断力,是要经过长期磨练的,不论在战场上还是战场之外,就像他说的“士兵不会只在战场上优异”。
看起来是在说战场,说士兵的品行,军事领导人的看念,但也何尝不是在说人生,说人生的精神,人生的历练,是在倡导1种面对人生时的阳刚坚强之气,面对困苦波折的“反脆弱”精神。人生即战场,活着就是士兵,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这1点,并且往锤炼自己的“军事水平 ”,不仅仅是为人生的使命,更是为了人生的质量。
▲闻名演员赵立新朗读巴顿将军写给儿子的信。
体会传递,为的是弥补断裂,让人较为顺畅地获取前人的生命体会和精神理念,有枝可依,有枝可栖。
而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多次断裂,体会传递多次中断,每1次中断,对于中国社会,都是浩大的缺失,对后来者来说,更是浩大的亏欠,那意味着,他们要从头做起,付出血泪、生命的代价,往补上这些断裂的体会。
在《见字如面》第2季里,出现了菲里奥·诺顿·马吉芬写给母亲的1封信,他是美国人,军校毕业后来到中国,逐渐成长为 “镇远”号战列舰帮带,并且参与了甲午海战,在战争中,他的战舰被日军战舰围攻,遭受重创,他本人也身负重伤,在受伤后接受救治途中,他给母亲写了1封信,讲述了战事的过程,炮弹落下,前桅燃烧,弹片飞舞,自己也被严重烧伤。
而这样的讲述,在我们的体会历史上,是非常欠缺的。哪怕是在书写、印刷和传播,已经步进现代社会之后,有些过往消失了,有些人和事得不到讲述,有些事迹,即便留下来,也经历了多次改写,重重扭曲,反而会形成误导。
在1次次断裂中,我们的很多习惯都消失了,中国人以前是有旺盛的阅读习惯的,但这1百年,在经过社会猛烈动荡之后,阅读习惯减弱了,每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都告诉我们,在阅读率和阅读量上,我们都远远逊色于别的国家。
在1次次断裂中,我们的社会体会传递中断了,各行各业,在面对行业的浩大转变时,都会惊慌地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前例可援,如何储备生存资本?怎样接受现实?该怎么理财?
▲电影《甲午风云》剧照。这场战争中的前因后果和很多细节,都已经逐渐湮没了,甚至被扭曲了。通过《见字如面》中那封《马吉芬写给母亲的信》,我们才了解到那场历时6小时惨烈海战的诸多真实细节,也才知道,中方军队里,有很多外籍士兵参战。遗憾因为晚清朝廷主和派的刻意颠倒黑白,让数千浴血奋战将士的荣耀被刻意掩盖甚至惨遭抹黑。这封信是反常宝贵的。
正常社会,都能让其中的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种体会传递,都会给他们学习的样板和实习的时间,让他们不至于在猛烈的转变中无所凭依。但中国社会的猛烈转变,却使我们丧失了这种和煦的体会传递过程,许多体验,都是开天辟地第1回。中国人更应该把生命体会的传递,当做和繁衍生息同样重要的事情来进行。
4
所以,年轻人和他们的长辈,都要重新搭上体会传递的船,往学习体会传递。
也许,我们该学习体会传递的方式,既重视价值看,也要重视价值看的输出方式。
也许,我们要学习言传身教,并清楚地熟悉到,所谓命运,是多方合力的结果。8岁的时候,你在做作业,爸妈却凑了1桌麻将,洗牌声清脆地传到心里,引起莫名的激荡,从此每逢该用功的时候,父母那种微妙的快意的影子,促使你拿起了1本武侠小说或者启动了电脑游戏;是从小目睹父亲向母亲扬起拳头,虽然含泪上往喊喊“不要打我妈妈”,长大后却照样向伴侣扬起拳头。
也许,我们该走向更宽广的全球 ,往身体力行。就像《熊》里的少年艾萨克所感受到的那样,那种人类代代相传的本能,存在于他心里,但还没有成为他的亲身体验,他必须要见到那只熊,要正眼盯着它看,来完成这个体验。
也许,我们要不停阅读,用阅读往吸取别人的生命体验。就像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里所说的那样,传递体会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前1个故事,往往是被后1个故事的主人公读到。前人像灰尘,像云朵,扬在空中,慢慢落下,为的是让后人模拟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只有父母和儿女同时往学习,传递和接受,才变得顺畅,才不会变成矛盾的起源。才会真正变成“润物”和“薪传”
我们要用1切方式,获取老记忆,老体会,变成老灵魂,承载从前的全部记忆,面对地裂山崩面不改色。
也要把这1切,还是传送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