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视节目习惯放台下观众的表现
为什么电视节目习惯放台下看众的表现
谢谢邀请。
最早的风气应该是始自马桶台。从快乐大本营开始形成气候,到我是歌手走向 *** 。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出现了职业看众托,大笑30,欢唤80,流泪100,痛哭200之类的价码也被推上了台前。仿佛没有这些特约演员的表现,1个节目就算不上好节目。
相比这类人的出镜,小生倒是更喜欢1些喜剧比赛的看众,也可能是为了迎合大家的审美,会找1些美女并且多给1些镜头,这样既心旷神怡,又不失高雅,相得益彰。
没有 *** ,综艺节目必然包括主持人、演员嘉宾以及现场看众3个主体部分,少了哪1样都不太适宜。没有主持人,那就少了穿绳和主线,没有演员,那就成了演讲大会百家讲坛,而没有了这些看众的互动,那就成了电视剧了不是么?
小生对于正常的看众反应倒是无所谓,就只是那些特殊夸饰特殊不走心的表演极为反感,1首歌还没唱呢,光1个前奏就让你想起了死往的爹妈了么?至于嚎啕大哭吗?1个“我站这里打1个字,不是大,是太!”这种无聊的弱智笑话,至于让你笑的喘不过气么?脑子是不是过安检的时候留在框里没拿?所以没有 *** ,见仁见智的事儿,不喜欢就只能换台吧,总回会有良心节目等着我们往发现的。
原创文字,喜欢请关注,谢谢。
主持节目如何跟台下的看众进行互动
蜡笔视频剪辑
3天前 · 影视领域创作者
当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感情的投进、释放、渲染很好地定位后,这种感情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主持人的感情如果成了孤独的风景线,成了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而不能唤起受众的共喊,不能与广大受众达到感情上的交流与共振,那么主持人在主持活动中的感情投进与感情渲染就成了1种无效劳动。
主持人要达到与受众在感情上的交流与互动,形成1种感情的共振与共喊,首先要做到交流内容的明确。主持人的情感倾向、爱憎态度要明确地传达给受众,并以艺术、含蓄的语言唤起他们的共喊,共同推进节目和活动的进展,达到预期的目标。比如在1次老同学聚会上,当年过半百的昔日同窗重新返回当年的学校,重新坐到当年听课的教室,1种追昔抚今、感时伤事的感情涌上心头,难以平息。这时作为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也即当年的班长走上台,深情地说:
同学们,当我们今天重新坐在这里,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为求知而不断追求的日日夜夜又重新浮现在眼前。今天,我们霜白的鬓发,我们在各个领域的成果 ,都可以告诉历史:我们度过了1段青春无悔的岁月。话音刚落,掌声4起,1种重逢的热情、怀旧的感叹久久充满在这群老同学中间,情感的交流与共振达到了 *** 。
在某台1次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看众就夫妻问如何征服自己的缺点,以宽容、原谅 的态度对待爱人,从而达到夫妻协调 、携手共创幸福的人生境域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正当嘉宾与看众交流他是如何扶助妻子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相濡以沫、协调 相处时,主持人插话说:
是呀,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何况自己的爱人呢?
这段话的感情倾向暧昧,是原谅 有缺点的对方,还是赞同宽容待人的嘉宾,让人莫名其妙,看众的反应是1脸茫然,无法与主持人进行感情的交流,更不可能产生共喊。
其次要讲究妥当的交流方式。在节目中,主持人只不过是其中占据引导、掌握地位的人,对此主持人必须心知肚明,正确摆好自己的位置,切忌做看众的主宰,发号施令地指挥看众的感情活动,更不可能代替看众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看众。这种做的结果定会弄巧成拙,不仅得不到看众的认可,而且会遭到看众的拒绝和放弃 。
以平等、自然、亲切的方式与看众进行交流,以求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同感,达到协调 共振的目标,是主持人交流方式的最佳抉择。
主持人与看众的感情交流有时不仅仅限制在主持活动中,它往往还会延续、发展到活动以外。主持人往往通过 *** 、信件、互访,延续、加深着他们在主持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情感关系,让许多美好而动人的故事实实在在地发生,广泛地为人们传颂。
蜡笔视频剪辑
影视领域创作者
133粉丝 · 56赞
搜索
如何跟台下互动
主持人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