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一部电影一个男的会变成鳄鱼后面还跟一个女的结婚生了个孩子
外国的1部电影1个男的会变成鳄鱼后面还跟1个女的结婚生了个孩子
鳄鱼巷导演: Britt Nichols上映:2000主演: sila agavale david norona allen middleton看点: 轮船 现代 动物 病毒 野外生存 惧怕简介:《鳄鱼巷》讲述1群人在路易斯安那海湾发现1种因化学药品而变异的鳄鱼,从而上演1幕幕惊心动魄的逃亡与猎杀的故事.变种鳄鱼凶残且生命力顽强,他们必须分开行动,以此打败这种爬行动物,安全回家.
有哪些比较不错的女同性恋电影
《燃烧女子的肖像》!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回,远送于野。瞻看弗及,抽泣涕如雨——《国风·邶风·燕燕》
01
孤独的海岸,无人倾诉的家庭,远嫁的命运,姐姐死亡的包袱……当这些繁重的枷锁1副又1副的加在洛伊斯身上时,她变成了1个沉默寡言,甚至认为修道院的生活是无比美好的怪人。
她挣扎的抗拒着必将到来的命运,宛如1个溺水者,做着白费的挣扎。直到玛丽来之后,洛伊斯才找到了向前看的勇气。短短的时间里,她们成为了朋友、知己、恋人,画像从未成形到单薄,又从单薄到神韵具有。
只是,当画像臻于完美之时,也是两人各之时。古老的伦理道德束缚着这对同性恋人,歇斯底里的争吵与相互指责亦不过是对即将到来的审判的惧怕。悲伤的是,即便是素来宽宏的上帝也不会支持这对恋人,玛丽也终究没有把那副完美的画像丢尽火里燃烧。
直到多年以后,玛丽看到洛伊斯另1幅画像,看着她身旁的孩子与手中拿着的那本书以及那醒目标“28页”,她欣慰的知道洛伊斯并没有忘记她。而在另1次相逢中,玛丽看到洛伊斯1个人坐在音乐厅的角落,当维瓦尔第的《4季·夏》奏响时,她开始止不住的哭抽泣,如同遗失玩具娃娃的女孩,被生活积压已久的父亲,守着黄昏度日的老人。
音乐越急促,她就越悲伤。
辞别 的前夜,两人躺在床上不舍睡往。洛伊斯告诉玛丽她有懊悔 的感觉,玛丽回答:“不要懊悔 ,要记住。”
懊悔 什么?懊悔 这几日的打开心扉,爱上了1个不该爱的人。但洛伊斯1脸的称心又使得这种懊悔 变为1种调情的方式,她真的懊悔 吗?当然不,这个曾把修道院当成天堂的女孩怎么会懊悔 有这几日刻骨铭心的真实生活呢?
而当玛丽告诉她要记住之后,两人回忆起有限的相处时间内所发生的事。琐碎,平淡,毫不起眼,可两人都知道,这有限的记忆将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她们夜深人寂之时的托付 。
夜很短,当玉兔西落,金乌东升之时,这几日的迷梦也就该彻底清醒了。
玛丽问洛伊斯,“第1次想要亲吻她是什么时候?”接着她探求了两秒,自问自答的问询,“篝火旁那次?”洛伊斯否认,她爱情的冲动在玛丽告诉她爱情滋味的时候就已经产生。
懵懂的女孩没有世俗,只有眼前人与心中火焰。
02
玛丽随身携带1本书,是讲述俄耳甫斯故事的书。这位痴情的诗人曾下地狱往救自己的爱人欧律狄克,冥王被他打动,赞同俄耳甫斯带着欧律狄克离开,但有1个条件:在他领着妻子走出地府之前决不能回头看她,否则他的妻子将永远不能回到人间。
欧律狄克在路上因为伤痛 *** ,俄耳甫斯始终忍着没有回头看她。后来欧律狄克不满俄耳甫斯的冷漠,哼声埋怨,俄耳甫斯终究还是回过头往想要抚慰欧律狄克,死亡的长臂又1次将他的妻子拉回死国,只给他留下两串晶莹的泪珠。
洛伊斯对玛丽与苏菲念出这段故事,苏菲对俄耳甫斯表达 不满,认为他忘记了冥王的嘱咐回头,致使欧律狄克再次死亡。洛伊斯认为俄耳甫斯对欧律狄克情深义重,回头是1种克制不住的本能。但玛丽却觉的俄耳甫斯回头另有原因,他抉择了欧律狄克的回忆,那1刻他是以诗人的身份回头,而不是爱人。
3个人,对1个古希腊悲剧故事显现出3种看法。女仆苏菲看到的是悲情的结果,而这种非宿命的悲剧产生是因为俄耳甫斯回头那1个动作。
洛伊斯看到了爱情的力量,爱人的苦楚已经折磨了俄耳甫斯1路,他无法再拒绝欧律狄克的唤喊。重生的期看因爱而生,也因爱而破灭。
玛丽却从中感受到了记忆的宝贵。感性战胜了理性,记忆盖过了现实,玛丽认为那1刻的俄耳甫斯以1个诗人的身份回头,她在那时应该将自己代进了俄耳甫斯的身份中。
古希腊悲剧总是给人以宿命不可逆的无力感,但玛丽与洛伊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悲剧也预告了玛丽与洛伊斯的结局,俄耳甫斯以1个诗人的身份回头,玛丽也将以1个画家的身份记住。
03
看完《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我纠结于结局的遗憾。导演与编剧没有让玛丽与洛伊斯在1起,也没有以玛丽再度烧毁画像而营造出猛烈的冲突感。
她们的抗争失败了。不,她们似乎根本没有试图往抗争,只是自我的挣扎,彼此撕扯,相互抚慰,最后每人留下1幅纪念彼此的速写画。玛丽穿上衣服后再度成为了画家,洛伊斯在母亲面前低眉顺眼抉择顺从于命运。
是的,没有鱼死网破,没有冲破枷锁,没有惊世骇俗,她们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生起过。1如用钢琴而非管风琴奏出的维瓦尔第的《4季》。
而在电影进度条拉到1半的时候,我自以为是以为猜到了结局。那1定是玛丽将画像丢尽火焰,熊熊的火焰烧毁过往,让画像变为灰烬,1如那晚篝火聚会上发生的1切——洛伊斯与篝火重叠在1切,随后裙子被篝火点燃——燃烧的女子,燃烧的画像,燃烧的过往,她们打破了世俗的枷锁,宣战丑陋的成见 。
即便是 *** 焚身,也是凤凰涅槃的前奏。
可我也1度悲伤的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画师良秀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1幅妖血斑斑的“地狱屏风图”后自杀。
洛伊斯会自杀吗?究竟她姐姐是自杀的,而不懂游泳的她也总是想要到海里游泳。
不可能在1起的爱情永远带着遗憾与悲伤。
但爱情应该胜过1切的。
不是吗?我们都期看是。
但电影中的全球 是18世纪的法国,而不是现在的法国。
04
这是两个女人的戏,整部片子极少有男性角色出现,但我无时无刻都感觉到男权社会所带来的压迫感。女仆苏菲意外怀孕只能让玛丽与洛伊斯陪她往打胎,全程看不见那个男人的踪迹。
洛伊斯的母亲试图用女儿的肖像来打动那个在米兰的男人,而这个过程中洛伊斯没有任何发表意见的权利。
混迹江湖的画家玛丽,没有机会往描摹人体,她参与画展甚至要假借父亲的名字。
即便是颇为强势的洛伊斯母亲,也心有戚戚的表达 自己对洛伊斯送画像远嫁感同身受,因为她自己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如今的她想要回到米兰,回到上流社会往,只能借助女儿的出嫁,也就是依靠1位远在米兰的男人。
这就是18世纪的法国,尽管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但女性的地位依旧远远比不上男性。狄德罗在他的《百科全书》里以男性的视角来阐明 “束缚”与“牵系”的区别,他写道,“1个人对妻子是有义务的束缚,对情妇却是情感的牵系”
弗朗西斯·布歇创作的《墨菲小姐》亦曾被人认为是1种取悦于人的玩意,1如画中岔开着腿,裸着背部的小女孩1样,只适合私下赏玩。
男权社会下,女性的自由总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女性必须依靠男人,而她们所收成的“尊重”一般也都是虚假的绅士精神用来衬托自己的高贵而已。
我们的玛丽、洛伊斯、苏菲都没有开口怪过男人,但她们都或间接或直接的被男权社会所害。洛伊斯远在米兰的结婚对象可以依靠1幅画像就决定娶她,这种物质上昂贵,但精神上廉价的婚姻只是1种 *** 的方式。
在大约两个世纪以后,波伏娃仍然在《第2性》中写道:“‘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1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1种残害 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而当时的法国权贵阶层,1个男人有钱有权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拥有除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作家布丰就觉得,“爱除了肉体之外没什么好处。”
姣好的面容是洛伊斯能够嫁到米兰的根本,但这不是爱情,而是1种对肉体欢愉的臆想。洛伊斯的姐姐无法接受这1切,故而跳下了悬崖,洛伊斯抗拒着这1切,从而气走了1个画师。
但洛伊斯在否定了玛丽第1幅画像之后主动要求当玛丽的模特,这也直接决定了自己必将嫁到米兰往。
但,她为什么会接受呢?
是单纯不称心第1幅的呆板?
还是打心眼里认为玛丽没有绘画的天赋所以有恃无恐?
亦或者是期看玛丽能够多留下来1些日子?
而我心底认为,洛伊斯是想看看1种真实的自己,那种从未在镜子里,母亲的眼神中看到过的自己。因为恐怕她也从未看清过自己的模样,而她觉得玛丽1定可以很好的描绘出她的样子。
对于玛丽而言,这或许是职业生涯遭碰到的最大挑战,画家的尊严让她在被指责 之后亲手毁掉了第1幅能够很快交差的画。她接受了洛伊斯的挑战,同时得到了与洛伊斯单独相处5 天的机会。
这像是1个斗牛场中进往了两个女人。1个扬起了手中的红布,1个赤红着双眼朝着有颜色的方向猛冲了过往。
可能在这1刻,她们才能忘记这该死的男权社会,她们眼中开始有了彼此。那是女性的特征,漂亮,忧郁,倔强,迷惘,1如那个时代所有试图拒绝融进男权社会的女性1样。
05
对模特极其挑剔的卢西安·弗洛伊德曾强硬的表态过:“如果有人要我画他,我一般会无比反感,甚至想揍他们。”而他的模特,如《穿条纹睡衣的女孩》中的西莉亚曾说:“我觉得我被毫无1丝同情 地审阅着,似乎躺在手术台上。”
优异的画家要想画好肖像画,只看到模特静态的1面一般是不够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喜欢用几乎能将模特 *** 了的目光狠狠的审阅他的猎物,伦勃朗会从雇主的职业身份上觅觅模糊的感觉,而玛丽所做的是通过与洛伊斯的天天相处,往捕捉她生活中的情绪。
有许多画家最终爱上了自己的模特,因为当画家将1个模特完美的表现在画布上之时,他就是全球 上最了解模特的那个人。玛丽也越来也了解洛伊斯,在相互注视中,洛伊斯的躲避,悲伤,不知所措,甚至是对爱情的好奇与期看被她尽收眼里。越了解,画上的洛伊斯就越是神摘动人。
洛伊斯不再是夹带着可笑的红晕,呆板的目视前方。而是被火焰包围,灼灼逼人。
而燃烧起来的也不仅仅是画中人,还有那个绘画的人——“纵火者玛丽”。
克劳德·莫奈也曾1度抗拒着画肖像画,直到他碰到了卡米勒。然后,《绿衣女子》诞生了,《撑伞的女子》的出现了,《穿和服的女子》让世人震动了。卡米勒在莫奈眼中像是有千百种样子,莫奈面对着心上人永远也画不够,这不是1个艺术家的能力,更是1种基于爱情而发现美的本能。
玛丽也画不够洛伊斯,她在洛伊斯熟睡时画她,在 *** 后画她。洛伊斯笑着说:“以后你可以无数次的重复画我,但我什么都没有。”玛丽笑着拿起那么讲述俄耳甫斯故事的书,在第28页里画上了裸体的自己。
28页,日后的洛伊斯在其他画像中出现时,手里拿着的正是玛丽送给她的书,洛伊斯将手指别在第28页中,诉说着未曾忘却的过往。
06
《燃烧女子的肖像》故事背景有时候又很不像是18世纪的法国。因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的法国是1个布满着欲看的躁动地方。
莫扎特在1763年写给妻子的信中如此描述法国女人:“你问我巴黎的女人美不美。我该怎么说呢?她们涂抹得像纽伦堡的娃娃,她们用令人厌恶的手法把姿容破坏无遗,1个老实的德国人看到这样的女人能辨认得出她本来是不是美女吗?”
而在电影中,玛丽与洛伊斯都没有厚实的妆容,这部电影充斥着克制的清静。纯朴的服饰,海浪声,火苗的跳动,单调的颜色,甚至是 *** 与调情,1切的1切都不太符合18世纪的法国。
但同性的爱情与无处不在的男权压迫带出了1种沉默的张力。篝火聚会的那1幕,妇人们集中在1起唱起高亢的歌,这是只属于女人们的黑夜欢愉。
07
电影结尾处有段长达两分钟的“注视”。在之前的情节中,出现过许多的注视,但这1次是特殊的,因为这1次的注视是单向的,玛丽不会迎来洛伊斯的眼神交汇。
在玛丽的注视中,洛伊斯的身形由远至近,由清静到哭抽泣。维瓦尔第的《4季·夏》响彻音乐厅,洛伊斯的哭抽泣声被掩盖了过往,但起伏的胸膛与可见的泪珠表达 她猛烈的情绪波动。
夏日的雷雨,是滂沱而下的宣泄。可能只有在这里,这1时刻,洛伊斯才能毫无顾忌的哭抽泣,1如篝火聚会上的妇人们,卸下白日的重担,唱起高亢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