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电影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史上最美的七绝唐诗是哪一首?到底美在哪

paiquba 04-18 2次浏览 0条评论

史上最美的7绝唐诗是哪1首?到底美在哪

诗是最美的语言。其以精练、形象的话语,勾勒出1幅幅或恢弘或清幽的画面,创设了美丽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中国古代诗词数量之浩大如同头顶的繁星,数不胜数。而据《全唐辞》记载,唐诗存世作品就高达5 万5 千7百3十首,其中诗意之美,更是各有千秋。要想评出1首最美的7绝,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早春的自然之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
最是1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8员外》。张十8就是诗人张籍,因在兄弟辈中排行十8,故称“张十8”。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期看触发张籍的游兴。

那落在长安天街上的小雨润滑如酥。透过细细雨丝远看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1层朦胧的清新之美。这样的景色才是1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的晚春时衰落的满城烟柳。

诗人没有彩笔,只用简单的文字 ,细腻刻画巧妙构思,就描绘出了早春的特殊景色。给人1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史上最美的7绝唐诗是哪1首?到底美在哪

早春的生气之美

两个黄鹂喊翠柳,1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4周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两只黄鹂轻快地喊喊在翠绿的柳树之间,

1行白鹭直直的冲向天空的蔚蓝。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上那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行船。

 这首绝句1句1景,但又融而为1。以1幅富有生气的自然美景切进,给人营造出1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表现的是生气盎然的画面。

旅途的心绪之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1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船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出自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白帝城的时候,突然收到了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

清晨辞别 5 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

千里之远的江陵,船行却只需1日时间。。

两岸猿声依然不停地回荡在耳边,

轻快的小船早已驶过万重青山。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1天之内的行程,主要突出轻快,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兴奋的情绪。

史上最美的7绝唐诗是哪1首?到底美在哪

秋夜的幽寂之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冷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出自出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描写了1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使他领略到1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喊。

幕色朦胧中已是霜色漫天。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

难抵我独自1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冷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又传到了我的客船。

这首诗摘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忧愁。

史上最美的7绝唐诗是哪1首?到底美在哪

深秋山林之美

远上冷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2月花。

这首诗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是1首描写和赞誉深秋山林景色的7言绝句。

1条石头小路曲折地伸向布满秋意的山峦。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室人家。

那山路白云没有使诗人动心,1片深秋枫林美景却使得他惊喜交加。

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景,竟然顾不得赶路把车停下。

满山的红叶比江南2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艳丽。诗人通过这1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1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显现1种热烈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没有象1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颂扬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写出了1首秋色的赞歌。

中国是1个诗的国度,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少佳作名篇,今天就介绍几首写景的7绝。如果你也有自己喜欢的诗词,也可以分享出来和大家1起欣赏。

民间艺术分几大类

丰盛多彩的民间艺术可以有多种角度的分类 *** ,按照材质来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素材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基本上都是天然素材,以手工加工制造的。

按照制造技能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剪刻类、塑作类、织绣类(包括印染类)、编织类、绘画类、雕镌类、扎糊类、表演类、装饰陈设类等。也有学者按照造型来分类,但是这几种分类都比较单1,不能完全体现出民间工艺美术极为丰盛的内容种类与世代相传文化的亲昵关系。

如果从功能上分,按照其不同的功用和使用场合及在民俗活动中的使用情状,则可以将它分为6个种类:

(1)建筑陈设和装饰类

建筑、民居及其装饰艺术包括的主要品类有戏台、宗祠、祖庙、神庙、民居、各种楼台亭阁、牌楼、墓碑、拴马桩、城门、村口建筑装饰、各类镇物、河边桥头的桥梁、染坊、井台、石雕等。城市城池建筑、店展的装饰、招幌、牌匾等都可以纳进其中。

飞檐斗拱、瓦当、门楼、牌匾、砖雕、门鼓、门饰、影壁、照壁、风水楼、神龛、花墙、花窗、门楣等、上马石、拴马桩、门蹲狮、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多种建筑构件,通过排列、组合、装饰与美化,称心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2)日常器物类

生产生活用品和器物包括了如农具、出行车马、纺车、工匠用具、服饰、日用摆设和使用品,如编织品、纺织类(兰印花布、扎染、蜡染、土布、织锦等)、服装服饰、首饰佩饰;日常生活器皿如家具、灯具、刺绣装饰品、妆盒、陶瓷盛具、饮具、食具、烟具等。它们是美用合1的产物,即是艺术品,又是实用器物。

节俗礼仪类

这类民间艺术品包含了各种节日庆典和人生礼仪、社会礼仪所需的造型艺术。它们不是平日使用的民间艺术品,而是适时而用,按需择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和礼仪的装饰性物品。如人生礼仪中的诞生礼、成人礼和寿礼、葬礼等使用的辅助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都是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载体,是各类节俗礼仪中的必需品。如各种表演用的兵器、节日和仪式中使用的道具、服饰、佩饰、面塑礼模、用于婚庆仪式的提盒、食具、礼盒等也属于此类。

祭奠供奉类

这类民间艺术主要是指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品,有的直接就是由巫术的道具和祭奠的神像演变而来的,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拜的各类偶像、陪葬品和祭奠类物品。我们熟悉的「娃娃大哥」乞子道具、天师像、钟馗像、灶王像、水陆画等都属于这1类。

欣赏把玩类

欣赏类的民间艺术品往往是那些以审美和装饰为目标,称心精神需求的比较纯粹的美术类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刻纸、花灯(灯方画)、扇面画、炕围画、屏风、铁画、烙画、彩绘泥塑、面塑、装饰性摆件、各种装饰画、装饰挂件等。玩赏类的艺术如各类民间世代相传玩具,以愉悦人们性情为宗旨的小巧的可玩于股掌之间的「玩意儿」也可回进此类。这类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超越物用的功利性特征,主要用于「精神的实用」,称心精神和心理诉求。

游艺表演类

这类艺术品包括了用于武术和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游街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装饰品等。这类艺术的特征是要借助人的参与如张贴、舞动、悬挂、穿戴等才能体现其功能。如皮影戏、木偶戏、风筝放飞、民间玩具如9连环、空竹、风车的耍弄等都属于这类表演。这6类民间艺术的功能可以互相转换的,当皮影完成了表演,挂在室内欣赏时,它又变成了欣赏性的艺术。花灯、木偶和1些道具也是如此。另外,原本是祭奠供奉的作品,在民间也常被用来欣赏和装饰。民间艺术的功能主要看它在民俗活动中的何种场所使用、如何使用。每1种功能的发扬都具有1定的限定性,从而规定了民间艺术的功能回属。

染织绣类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亲昵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4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4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织锦主要有3大锦,还有少数民族丰盛的织锦。3大锦即云锦、蜀锦、宋锦。少数民族织锦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壮锦、傣锦、土家锦(也称「西兰卡普」)、苗锦、黎锦等。

世代相传刺绣

中国的世代相传刺绣,依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区别,分为民间刺绣和4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尚和文人画风尚的「4大名绣」而言的、普及 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世代相传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45 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盛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6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域、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及 、最重要的1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美 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特别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美 ,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尚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世代相传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4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能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笔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合成在1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1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世代相传艺术中最出色、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塑作类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 *** 为主制造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 *** 造型,由于摘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 *** ,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氛围 。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1些民间脸谱和器物摘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摘用吹塑 *** ,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

雕镌类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摘用这种方式制造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素材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1些辅助性工具。

绘画类

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距今约万年前的原始先民创作的岩画,民间绘画是相对于文人画、宫廷画、宗教画和现代的学院派绘画而言的。民间画的源头来自远古的岩画、彩陶装饰画等原始艺术。我们一般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水陆画、影像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1切民间绘画形式都纳进到民间绘画之中。

民间绘画不仅是独立的欣赏性的艺术,还作为环境和器物等的装饰,成为附属性的装饰绘画,如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建筑装饰、陶瓷装饰等就大量摘用民间绘画的语言或图案、对其进行装饰。民间绘画的特征是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与民间习俗相结合、有着很强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朴、夸饰,色彩鲜明,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

编织类

中国的竹、草、藤、柳、棕麻编织工艺品像其他工艺品1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证实,中国早在距今67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45 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23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有苇、竹等类的编织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挖掘出以2经2纬法编织的苇席残片。1934年在浙江余杭县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挖掘出2百多件竹器,上有1经1纬,2经2苇,多经多苇法编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纹样,特别产生了梅花眼、辫子口等较复杂的编织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会时已用于编织胄和盾牌。柳编则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线柳编长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编工艺在唐以前就已很发达。葵、棕、柳、麻编织也有悠久的历史。

扎糊类

扎糊,是指以竹、木、铁丝等为骨架,以丝绸、纸等外面,通过扎结、扣榫、糊裱等 *** 制造工艺品的 *** ,也是民间艺术中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彩灯、风筝、扇子等1类以扎糊 *** 制造的艺术品的总称。除了彩灯、风筝等自称1体的艺术品类外,扎糊1般主要指的是纸扎类的作品。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展门面装潢、匾额及人物、戏文、风筝、灯彩等项。狭义的纸扎,主要是用于祭奠及丧俗活动中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可用来焚烧的纸制品。

表演类

民间艺术中大量的内容都是通过人的舞动、戏耍、操作、歌唱等形式来完成的,与这种表现方式有关的艺术门类都可称为表演类艺术。其特征是:以部分民间艺术品、器械、工具等为道具或装饰手段,突出展现人的歌舞、演奏和特技等天赋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戏是通过铁枝将皮影连接后,依据剧情需要,利用灯光的投射效果,舞动皮影,将影人的动态映射到银幕上,形成了1出出剧情完全、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戏。其他还有木偶戏、杂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间社火、各地小戏、秧歌、锣鼓、旱船、竞技等体育项目等,都属于表演类艺术。

其它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难以11细说。除以上门类外,还有更多其他类别都值得1谈,如果细心留意,你会发觉身边到处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例如建筑装饰、脸谱、面具、民间玩具、陶瓷等,这里且略说12。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是为美化建筑、增加建筑及其结构的美感和装饰性而对建筑构件进行的装饰和美化,是中国世代相传建筑最鲜明的特色之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都有不同风尚的装饰手段,汉族世代相传建筑主要是通过屋脊装饰、斗拱结构、装饰有石雕、木雕或彩绘的垂花门、房檐、门楼、大门、花窗、山墙、藻井、影壁、门墩石、门墩狮、门鼓、神龛等来表现的。

建筑装饰的主要题材是具有镇宅、辟邪和迎吉纳祥功能的吉祥动物、花卉,或在民间广泛时髦 的世代相传戏曲画、历史故事、吉祥画等。建筑装饰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摘取以结构营造美的空间的做法,如错落的山墙和屋脊兽排列装饰、院落的分割和房屋的分布等;有的摘取有巧夺天工的雕刻、绘画来装饰门窗、房檐、影壁等方式,形成了融结构和排列方式于1体、融雕刻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1体的建筑装饰之美。

门窗艺术

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里,门窗有如天人之际的1道帷幕。中国古代特别是明(1368-1644)清(1644-1911)时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贵之相,儒雅之风于1身,既具有丰盛的文化内涵,又雕工精美,给人以很高的视觉享受,还有1定的收躲价值和高度的装饰实用性,时下正日益成为现代家居最时尚的装饰素材之1。中国古代门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文化内涵是1点1滴积存起来的,古人将更多的感情倾泻在门窗上,使门窗在居住环境乃至建筑艺术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中国建筑史的角度看,建筑艺术发展的核心就是木构件的比例、曲率、组合方式等艺术的演变。结构艺术的成熟,使中国古代工匠最具空间表现力地完成了门窗的结构和组合方式。中国古代门窗的文化内涵是由门窗纹饰与图案表现的,门窗的装饰也体现了房屋主人--官员、商人与文人--迥异的审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

脸谱

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原始人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是中国古老的化妆艺术,其渊源始于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1定影响。唐5 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角色,已蕴含了脸谱艺术的因子。宋金元3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华,涂面化妆获得了进1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有脸谱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华和角色行当的划分更加齐备,戏剧脸谱进进基本成熟的时期。在众多的角色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角色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清中期以后,形成了1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美,成为1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1种欣赏艺术品,从而发明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北京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

面具

中国的面具历史悠久,品类丰盛,最早广泛运用于原始初民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巫术仪式。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和重祭奠、信鬼神的社会思潮使得面具发展从稚嫩向成熟过渡,这是面具艺术发展的高峰期,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宗教祭奠当中,风尚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短缺 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尚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布满生气,面具的宗教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

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2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1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3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出现了专门以制造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

中的大头舞面具以及流传于全国各地的镇宅吞口等。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盛了中国的面具文化。

瓷器

中国瓷器成熟于距今1,800余年前的东汉时期,千百余年来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制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牢固,且经久耐用。瓷器表面施有1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看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造成各种外形的器物,便于称心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可以大量生产瓷器,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相比,既经济又实用,所以1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躲价值,堪称实用与欣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龙舞、狮舞、竹马、高跷、灯会遍及城乡,山歌、田歌、渔歌、民间器乐种类繁多。“3雕1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鸥塑”蜚声中外。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丰盛多彩。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船山为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布满了生活劳作气息。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有影响。全省涌现了1批“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

电影江陵在线投屏播放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泰国电影 关晓彤和羽泉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