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缅甸 *** 跟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呢
缅甸 *** 与民间武装的冲突不断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际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这些冲突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导致了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缅甸的贫困和落后。为了解决这些冲突,缅甸 *** 和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平衡,以及加强国际援助和支持。
现在的缅甸范围内历史上就没真正统一过,虽然缅甸主体政权确实一直想统一,缅甸北部连绵的高山,西部的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这些都阻挡了伊洛瓦底江冲积平原的政权控制这些地区的举动。
在英国人控制缅甸的时代,英国人为了控制维持殖民地秩序等成本,对缅族、孟族、若开族居住的平原或沿海地区实行直接统治,而对掸、克钦、钦和克耶等少数族群聚居的山区则实行间接统治,保留了当地的传统制度和少数族群上层的特权地位,整体的思路是对作为主体民族的缅族进行架空,以避免人口主体形成近代化的社会运动能力,军警等强力部门多从克伦族、克钦族、钦族中招募,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基督教,将少数民族上层送往英国教育,培育了亲英势力,克伦族的民族主义团体出现甚至比缅族早了几十年,而到了二战中,这种结构冲突导致缅族加入了日本一方,幸亏昂山最后及时转投盟军阵营,让缅族避免了作为战败方的处置。
1947年2月,同盟领袖(包括昂山)、掸邦土司、钦族和克钦族及英国 *** 代表,在掸邦彬龙镇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代表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彬龙协议》,该协议确定缅甸从殖民地独立后实行联邦制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这些原则在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强调各少数族群自治权的《彬龙协议》是之后缅甸联邦得以建立的基石,反映了当时各方达成的共识,彬龙协议》中也存在大量问题,联邦”和“联盟”的概念模糊、“法制”之下的个体自由原则与反抗由英国殖民统治所带来的社会解体和“经济瘫痪”的社会责任原则、完全忽视了克伦邦、缅甸 *** 根本没有能力落实等等问题,1947年后,族群没有缓解,而在昂山被刺杀后继任的吴努 *** 很快陷入了大缅族主义和民族地方的武装割据这种对抗里,当然一般认为,缅甸 *** 放弃履行《彬龙协议》承担着主要责任。“一种宗教、一种语言、一个国族”理念是缅甸 *** 在昂山遇刺后的一贯立场, “佛教、缅语、缅族” 在国家范围内的同质化,也就是对非缅族群体进行强制 “缅化”,因此这种政策没有太多的妥协余地。
1962年3月2日,奈温发动了军事政变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1947年宪法,而历届军 *** 对于“联邦 *** 制度”其实都不认同,缅甸军方对此立场颇为强硬,某种程度上,军 *** 需要缅甸国内处于持续的“紧急状态”才能获得执政地位或者发动政变的合法理由,军队力量过强也导致了时至今日民盟 *** 对于军队的不信任状态,当然,今天的民盟 *** 同缅甸军队之间有着一定的妥协共识,不至于无法合作。
民族地方则维持着较为落后的组织结构,其封建主义特点十分显著,而这也在内战中被逐步固化,虽然民族地方派别众多组织庞杂,但是在争取自治权这点上保持着高度一致,换言之民族地方总能为了自治权而开展集体行动,这也加大了缅甸 *** 推行大缅族主义政策的难度。
总体上看,缅甸国内冲突不断的原因在于其弱势的中央权力、澎湃的民族地方自治要求和失败的 *** 建设,持续的冲突导致了为冲突而生的利益结构固化,以及相关社会记忆中的积怨,这些让和解在各方内部都难以被顺利接受,缅甸 *** 希望能尽可能扩大单一制的范围,维持单一制和民族自治并行的制度,而民族地方更倾向于维持拥军自立、地区自治的地位,因此双方缺乏谈判的共识。
缅甸 *** 并非完全不想解决这一问题,在吴登盛 *** 时期就提出了“全国族群和解路线图”,但到2015年10月,经过九轮谈判,缅甸中央 *** 才同力量较弱的八支武装组织的代表签署了所谓的《全国停火协议》,全面持续的停火是谈判的第一步,之后才有办法建立足够的信任,并进行谈判,而在2015年民盟获得大选胜利后,在昂山素季提出了“21世纪彬龙会议”,不过这样的和解需要打破2008年宪法的框架,这点同样非常困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缅甸民族和解不会有太大的进展,修宪并明确民族自治权,并且真正的实力派民族地方武装停火并参与和平谈判才是冲突能够解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