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人会喜欢用英语替代汉语?
为什么现在人喜欢把英语夹在汉语里?
语言和这世间的所有事物一样,都在不断发展之中,不论外国语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在社会变迁中,我们自身也会根据事物的变化作出新的汉语名称或用法。“春晚”,虽然“春晚”是对春节期间的称呼,但在大量社会新闻报道和日常交流中,它已经完全成了指代性的用语,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体和通讯工具。
回到所谓的“英语入侵汉语”的话题,这也是由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所带来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还受到一些大国政治力量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拥有强大国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在民国时期,上海话中很多英文单词就已经是以音直译的形式出现,并逐渐融入汉语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外交关系的改善,汉语也逐渐开始接受外来词汇的夹杂使用。
近年来,《牛津汉英词典》收录了一些新意义的“土豪”词汇,而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使用了“Dama”这个词,这是基于中国女性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崛起的事实,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也提醒着我们要警惕文化上的盲目引进和过度传播。
自媒体上反复提及的越南、韩国考虑恢复汉字,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而非单纯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趋势,由于近两百年的英美两国具有更强的实力和更高的文明水平,新生事物、来自英美的词汇、以及崇洋心态等因素都会促使一部分人选择在汉语中夹杂英语,也有不少生活在英美环境中的人,在回国后暂时无法准确理解并掌握汉语中的英语词语,从而采取这种做法,这种情况在日剧、韩剧和台湾剧中都有所体现。
不过,不可忽视的是,大多数人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仍然会对英语感到亲切,这是因为汉语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语言体系,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通过长时间的生活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方言和词汇积累,使得汉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西方词汇带来的异化感,汉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虽然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依然保持着一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对于任何一种外来语言来说,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